Friday, October 2, 2015
燦爛星光 — 二十世紀傑出聲樂家簡介(上)
馬作忠
July, 2004
2004年 3月13日晚上,著名男高音帕伐洛蒂(LucianoPavarotti)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唱完“燦爛星光”(E lucevanle Stelle)後,獲得全場觀眾長久的掌聲,因為這是他自1968年首演以來第379次(其中7次我曾在場觀賞)也是最後一次的舞台演出。這位被認為自Jussi Bjoerling(死於1960年)以來音色最美的男高音的舞台演唱生涯就此告終。
“燦爛星光”歌詞的開始“How Stars used to shine there....”(“星光如何在那兒照耀著……”),使我聯想到我曾常去的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舞台上過去照耀著的星星。紐約大都會歌劇團(Metropolitan Opera)創始於1883年,一直是美國最有名的,還和維也納歌劇團以及義大利米蘭的斯卡加(La Sacala)歌劇團被公認為世界最佳的三個歌劇團。二十世紀的傑出聲樂家幾乎都曾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演出過。
關於音響和影像的發展,錄音技術開始於二十世紀初期,後來開始有黑白電影、彩色電影、黑白電視和彩色電視(1960年代)。因此在電視發明以前,人們只有上歌劇院才能看到那些傑出聲樂家的演唱,而且在1980年錄影機盛行以前,在電視上看到的也是一瞬即過,不能錄下來一看再看,我們只有靠唱片、錄音帶和雷射小碟來欣賞那燦爛星光的聲音。
自從雷射盤(Laser Disc)問世以來,十多年間我收集了大部份上市的歌劇、芭蕾舞和交響曲演奏,最近我都轉錄成 DVD,但所看到的都是現代的明星,至於過去的明星,特別是1970年以前的,我們只能由錄音中聽其聲而不見其人。
上一期《維聲》中,我介紹了“古典綜藝節目”的電台,該電台所播放的節目,約有四分之一是聲樂,以1950和1960年代的演唱最多,少數是1940年以前的,加上我由電視錄到的另外兩個節目﹕“Ed Sullivan Show”和“The Art of Singing”,正好湊成二十世紀各年代的著名聲樂家的演唱真面目。可惜“The Art of Sing”那個節目雜音很多,我特地去郵購 DVD ($ 22.98+郵費) ,卻因有“copy protection”而不能翻錄,所以看我 這片“精心製作”的DVD,看到這部分時,要注意演唱者的真面目和聲音而忽視雜音了。另外的缺點是沒有字幕,但不一定。有一位頗有靈性的太太要她丈夫坐下來看電視,丈夫﹕「什麼?意大利歌劇?謝謝,我看不懂」。太太﹕「有英文字幕嘛!」丈夫坐下來,看到字幕“黎明亮光了我的陽台,我的愛人,我心裡的血液加速有如遠方的帆”。丈夫回頭對太太說﹕「還是不知道他們唱的是什麼好!」
1. Enrico Caruso (Vocal):‘Vesti la giubba’ from Leoncavallo:‘Pagliaci’ 1907
卡羅素一直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男高音。我從未見過他演唱的影片。這一段是電影“Aria”的片段,演的是一位演員,嘴吧隨聲音而動,但聲音是卡羅素1907年的錄音,所以有“沙沙”的雜音。唱的是最著名的男高音曲﹕歌劇“丑角”中的‘粉墨登場’,唱出首次發現妻子當晚戲終後要隨愛人私奔的心境。
2. Tito Schipa: ‘M’appari’ from ‘Martha’ (Flotow) 1929
Schipa (1889-1965)唱這首“恍如一夢”是思念消失無蹤的情人 Martha 。Martha是一位和女僕喬裝出來遊樂的貴婦遇到一位農夫所用的假名。
3. Erie Mills: ‘The Last Rose of the Summer’from“Martha”(Flotow)
歌劇“Martha”的另一首歌“夏天最後的玫瑰”。
4. John McCormack:‘Little Boy Blue’ (Nevin-Field) 1929
5. Giovanni Martinelli:‘Torna a Surriento’(De Curtis) 1931
Martinelli (1885-1969) 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唱了30年。這是一首很普遍的意大利名歌‘歸來吧!’,大約是﹕“你看美麗的大海向你歌唱…,還有愛你的人,你怎能忍心離去呢?…”。6
6. Giuseppe De Luca: ‘Largo al factotum’from“I barbiere di Siviglia”(Rossini) 1927
男中音De Luca 是卡羅素的好友,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唱了22年。這一首羅西尼的“薛爾維亞的理髮師”的男中音的歌是每一位男中音都喜歡唱的歌。兩百多年前的理髮師到府服務,進入大院和深宅,有時擔當男女間穿針引線的角色。看他唱的神情,就知道他喜歡這份報酬優厚的工作。
7. Luisa Tetrazzini :‘M’appari’from “Martha”(Flotow) 1929
意大利女高音Tetrazzini (1871-1940)錄這首歌時已58歲,她自己說她已又老又胖,但自豪聲音仍在。
8. Beniamo Gigli: ‘Ombra mai fu’from “Serse”(Handel) 1933
我還在台灣時有一天在收音機聽到歌王吉利死了,現在我查到(網路上找不到)他生於1890年,死於 11/30/1957 ,所以那一天是我在台灣大學第三年的11月30日,享年67,正好是我現在的年齡。這段影片是他在錄音灌唱片。
9. Rose Ponselle: ‘Habanera’from “Carmen”(Bizet) 1936
男中音Thomas Hampson (見 No. 64)在電視解說“The Art of Sing”時說 Ponselle (1897-1981) 是20世紀音色最美的女高音,但由這一段她在好萊塢試鏡所唱的卡門主題歌,我不覺得。Ponselle 死前住在馬利蘭州。她並未拍過電影,可說試鏡沒有成功。
10. Richard Tauber: ‘Serenade’(Schubert) 1933
奧國男高音 Tauber (1891-1948) 是作曲家Lehar的好友,他也介紹了德國歌曲給美國的聽眾。這一首是我很熟悉的修伯特小夜曲。
11. Lawrence Tibbet: ‘Toreador Song’from“Carmen”(Bizet) 1935
男中音 Tibbet (1896-1960)最初是電影演員,後來成為大都會歌劇院首席男中音27年之久,1950年代也唱百老匯歌舞劇。這是歌劇“卡門”裡的鬥牛歌。
12. Rise Stevens: ‘Mon coure’suvre a ta voix’from“Samson et Dalila”(St. -Saens) 1941
出生於1913年的Stevens,是美國土產的女次高音,由1938年開始,在大都會歌劇院唱了23年。這支歌是大利拉向參孫唱的“你的聲音打開了我的心扉”。
13. Lotte Lehmann: ‘Der Lindenbaum’from “Winterreise” (Schubert) 1941
我第一次聽到Lehmann的名是收音機播出的消息﹕“Lotte Lehmann 死了”,然後聽到她的歌唱,她生於1888年,死於1976年,享年88。這一段修伯特的“菩提樹”是她的錄音和她畫的圖畫。
14. Patrice Munsel:‘Waltz Song’from “The Merry Widow” (Lehar) 1957
Munsel出生於1925年,1943年在紐約登台演出一直到1958年。她也演輕歌劇和百老匯音樂劇,1951年被登在時報周刊(Times)的封面,這首輕快的歌來自李哈的“風流寡婦”。
15. Eleanor Steber: ‘Villa’from “The Merry Widow”(Lehar) 1950
“風流寡婦”中的另一首歌。Steber出生於1916年,1940年在紐約登台,一直唱到1963年。
16. George London & Dorothy Warenekjold: ‘La ci darem la mano’ from “Don Giovanni”(Mozart) 1953
喬治‧倫敦(1919-1985)有非常傑出的生涯,出生於加拿大,15歲時搬到南加州,在那裡受的音樂訓練,是男低中音(baritone bass),先到歐洲發展,擁有幾樣第一﹕第一個在沙茲堡音樂節(Salzburg Festival)唱的美國人等等。1960年他成為第一個美國人在莫斯科唱俄國歌劇“Boris Godunov”。在紐約唱了二十二個角色。不幸他的聲帶麻痺不能再演唱,但他先後擔任了華府甘奈迪演藝中心和西雅圖歌劇院的藝術主任。我曾在電視看到由甘奈迪演藝中心現場轉播的紀念他的演唱會,最後有他的放大照片和他錄音的修伯特的“An die Musik”(向音樂致敬),給我很深刻的印象。這一段音樂是他扮唱色狼‘唐喬凡尼’, 正在引誘農村新娘的鏡頭。
17. Helen Traubel: ‘I Love Thee’(Grieg) 1950
Traubel (1899-1972) 唱的主要是華格納(Wagner)的歌劇(由1936至1953),這首的歌唱來輕鬆多了。
18. Leonard Warren: ‘Toreador Song’from“Carmen”(Bizet) 1949
美國男中音Warren (1911-1960) 演唱生涯包括歐洲和南美洲,最後在演唱浮爾弟(Verdi)的悲劇“命運之力”(La forza del destino) 時死於大都會歌劇院舞台上。
19. Ferrucio Tagliavini: ‘Mattinata’(Leon cavallo)
義大利男高音Tagliavini出生於1913。1947年到1962年在大都會歌劇院演唱Donizetti和Bellini的歌劇(美歌派Bel Canto,很花腔的)。這首“黎明”的歌,是男高音很喜歡唱的歌。
20. Bido Sayao:‘Unbeldi’from“Madama Butterfly”(Puccini) 1952
巴西女高音Sayao (1902-1999)年青時搬去法國繼續聲樂的學習,嫁給一位意大利人,1926年初次登台於歐洲,1937年到1952年在紐約唱,1954年退休。她唱的是“胡蝶夫人”中‘那美好的一天’。
21. Jussi Bjoerling: ‘The gelida manina’from“La Boheme”(Puccini) 1950
如果一定要知道二十世紀的歌王如何一脈相傳,那麼歌王卡羅素→歌王吉利→歌王 Jussi Bjoerling(比爾林)→歌王帕伐洛蒂大概沒有錯。比爾林(1911-1960)是瑞典男高音,到處受到歡迎,可惜英年早逝。他唱的這一首是“波西米亞人”中的妳那冰冷的小手。
22. Lily Pons: ‘Je Suis titania’from“Mignon”(Thomas) 1956
Pons (1898-1976) 除了在紐約唱歌劇(1931-1956)外,還在好萊塢拍了數部電影。
23. Fritz Underlich:‘Dies Bidnis’from“Die Zauberfloete”(Mozart) 1935
德國男高音Underlich不幸意外死亡,享年35歲。這是他最喜歡唱的角色﹕莫扎特“魔笛”中的王子Tamino。他被‘夜皇后’委託去拯救被人綁去的公主Pamina。看到公主的畫像,一見鍾情,唱這首愛慕之歌。
24. Renata Tebaldi:‘Vissi d’arte’from“Tosca”(Puccini) 1961
意大利女高音Tebaldi生於1922年,先成名於意大利和英國,1955年初演於紐約。名指揮家托斯卡尼尼(Toscanini)稱她有“天使的聲音”。她唱的這首歌劇“托斯卡”中的“為了藝術為了愛”,想到必須被迫用身體去交換男友的生命的痛苦之情﹕“主啊,我……(數說所過的好事),為什麼你給我的報償卻是如此?”
25. Giaseppe di Stefano: (歌名和 No. 1 相同)
義大利男高音史蒂芬奴(出生於1921)可能在1960年代去過台灣開獨唱會。
26. Maria Callas: ‘Habarnera’from“Carmen”(Bizet)
Callas (1923-1977)也許不須多加介紹,著名的美國女高音,希臘船王歐納西斯的女友,他後來娶了美國故總統甘奈迪的遺孀,她傷心而自殺,才54歲。這支歌是吉布賽女郎‘卡門’的遊戲人間的愛情觀。
27. Blanche Thebom: (歌名和 No.12 相同) 1956
美國女次高音Thebom出生於1918年。1941年登台紐約,繼續了22年之久,後來執教於舊金山。
28. Elisabeth Schwarzkopf:‘Porgi Amore’from “La Nozze di Figaro”(Mozart)
剛到美國時我最喜歡的女高音是這位德國的Schwarzkopf(1915年出生),後來我有機會欣賞她來華府的獨唱會。她在這裡唱出莫扎特的“費加洛婚禮”中伯爵夫人的哀嘆丈夫變心的悲情。
29. Music Video: ‘Danny Boy’(Londonnery Air) Sung by E. Schwarzkopf
anny Boy?是首優美的歌,歌詞曾登在《維聲》第48期(2002年 4月)第23頁和第27頁。我以為Schwarzkopf唱的最好,所以錄在這裡。我可以想像出當一個人垂死時,等不到他或她最想見的人,只能想像死後如有知,當他或她來到墓地憑弔時,“And all my grave will warmer sweeter be”的喜悅又傷感的心情。
30. Roberta Peters:‘Full Moon and Empty Arms’based on a Theme from Piano Concerto No. 2 (Rachmaninoff)
拉哈曼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中美好的旋律被人譜成這首歌。美國女高音Peters出生於1930年。
31. Licia Albanese: (歌名見 No. 5)
美國女高音Albanese出生於1913年,先初演於意大利米蘭(1934), 6 年後初演於紐約。這首歌“歸來吧”聽過幾位男高音唱,頭一次聽到女高音唱這首歌。
32. Carlo Bergonzi:‘O’Paradis’from“L’Africaines”(Myerbeer) 1956
義大利男高音Bergonzi出生於1924年,初唱男中音,後來才轉為男高音。這首歌“為樂園而戰”出自歌劇“非洲人”。
33. Rrichard Tucker: (歌名和 No.5 相同)
理查‧涂克(1913-1975)曾於1960年代去過台灣獨唱會,那時候的三大男高音是他,江‧皮爾斯和Franco Corelli。
34. Jan Peerce and Robert Merrill: ‘Invano Alvaro’from“La forza del destino”(Verdi)
江皮爾斯(1904-1984)也在1960年代去過台灣。Merrill是美國男中音,這是有名的男高音和男中音二重唱,出自最悲慘的歌劇“命運之力”。一位男子到女家私會女友,意外地射死來趕他走的女父(當他遵命把槍丟到桌上時走火),兩人匆忙中逃亡失去聯絡多年後,男的被發誓殺死兩人報父仇的女兄發現,就是這首二重唱。男高音再三解釋和道歉都沒用,男中音就是要血債血還。這首歌完後,兩人就決鬥,邊打邊走,來到一家修道院前,女兄受重傷(下接 No. 36)。
35. Franco Corelli and Renata Tebaldi:‘Vicino a te’from “Andrea Chenier”(Giovdano) 1966
義大利男高音Corelli(出生於1921年)和義大利女高音Tebaldi在舞台上郎才女貌的一對。這首二重唱出自歌劇“Andrea Chenier” 全劇幕終之前。1790年代法國革命初期,首先送很多皇室和貴族上斷頭台,接著又斬了很多異議人士,其中一位是詩人Andrea Chenier(發音有如中文的?),臨死前他女友來了,她說她不是來跟他道別,而是來陪他一起死,因為她買通了獄卒而頂替一位女死囚受刑。好偉大的愛情!
36. Leontyne Price: ‘Pace, pace... ’from“La forza del destino” (Verdi)
(上接 No. 34)女的在逃亡之中,一直打聽不到男友的消息,灰心之餘在這家修道院躲著,唱這首歌說“主啊,…讓我死去得到寧靜吧!”唱完聽到外面有打鬥聲,出來看原來是男友,還有倒在地上奄奄一息的哥哥,趕快扶起哥哥,哥哥認得是他尋找多年的妹妹,在斷氣之前一刀刺死妹妹,為父報仇。
美國黑人女高音Price(出生於 1927年)在紐約唱“命運之力”時我幸運在場,除此之外,她的“Aida”也被認為是當代最好的。1966年大都會歌劇搬去新落成的林肯中心時的第一場,由她主唱美國作曲家Samuel Barber為她而作的歌劇“Cleopatra”(埃及艷后)。
(待續)
附註﹕這一片“燦爛星光”的 DVD,有興趣看的兄姐可以向陳牧師娘借閱。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