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2, 2015
音樂與欣賞
馬作忠
June, 2008
我從馬州蒙郡的公共圖書館借到一本中文書「樂府春秋」,1995年出版於台灣。著者是張繼高,我不知道他是誰,但他的筆名“吳心柳”我卻很熟悉,因為他在1965年我離開台灣以前就在“音樂雜誌”上有交響樂和歌劇方面的文章,我也常聽他在中國廣播公司的“空中音樂廳”的節目。我來美之前,在古典音樂和歌劇方面已有相當的基礎,除了歸功於台灣大學學長的義工社團的唱片欣賞會之外,張先生之功更不可沒。他在中央日報的〈樂府春秋〉和聯合報的〈樂林廣記〉寫音樂評論和出版「音樂與音響」雜誌則是我離開台灣以後的事。他已於1995年本書出版後不久逝世,享年69歲。
出版本書的九歌出版社發行人在以“超級樂迷的心願”為題的序文中說到:“他想把從音樂中得來的快樂,讓更多的人和他一樣同受其惠 ─ 從「獨樂樂」擴展到「眾樂樂」。可惜我不在台灣,未能繼續身受其惠。
書中收集的文章,當然很多已成明日黃花,一些有關音樂家如作曲家、名指揮和名演奏家的事跡我已從閱讀英文書而熟悉,但也有一些文章是超越時間性的,其中一篇「音樂與欣賞」值得在這裡介紹。
音樂家通常把音樂分成兩種類型:絕對音樂和標題音樂。「絕對音樂」是指「純粹音樂」而言。作品沒有標題,也沒有指明的描寫對象。整個作品皆在表現樂音和結構的美,或是一種抽象的意識境界。
「標題音樂」正好相反。它有確定的描寫對象,用多種樂音來敘述一個故事或描寫景物。作曲家在他的作品註有標題,使欣賞者在觀念上有一個範疇。例如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和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等都屬於標題音樂。
這兩種音樂在價值上不分軒輊。前者比較趨於古典,後者則是浪漫派的主流。
然而,音樂的藝術本性是「表現」而不是「表象」,所以要說用聲音來絕對客觀地描寫時間與空間,其正確性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要說一首作品完全沒有「想像」相憑倚,就是單純地形成一段美麗音符的組合而不表達任何情感,也是不可思議的事。音色有強弱,節拍有疾徐,這種強弱疾徐能直接予感情以輻射。換句話說,就是能抒情。所以,任何一首作品,總不能完全沒有描摹的對象。
這樣說來,絕對音樂和標題音樂之間的界線不是很模糊嗎?站在欣賞的立場來說確是如此。
舉例來說,貝多芬的第5號交響曲本無標題,但因他對一位好友說過:「命運來這裡叩門的」,而被人標上「命運交響曲」之後,聽的人在第一樂章裡,依稀可以感到一個人與命運搏鬥的那種情感。還有他那F大調絃樂四重奏,說起來該屬於絕對音樂,但貝多芬告訴他的朋友說這首四重奏是想到羅密歐與朱麗葉在墳墓裡的情景所寫,於是我們在聽慢板樂章時,不由自主地有一種陰風凜凜的悽慘感覺。
在這個問題上的爭論,恩尼斯柯﹝按:我猜是作“羅馬尼亞狂想曲”的George Enesco 1881-1935﹞的話是比較中立而正確。他說:「無論標題音樂與絕對音樂,在作者既然都有發抒,聽者就一定有所感受。不過標題音樂通常所描寫是可見的景物,絕對音樂中所含蓄的是抽象的精神或情感而已。」
站在一個欣賞者的立場,恩尼斯柯的話更為正確。聽音樂不是單純的官感享受,而是情感的共鳴。心理學家認為「感情生於感覺」,音樂是最好的例子。例如我們聽到進行曲時會感到雄壯,其實那聲音的本身並不具有雄壯的感情,那感情乃是發乎聽者的主觀。
音樂欣賞的過程與方法,分成三個階段:﹝一﹞官覺的欣賞。﹝二﹞情感的欣賞。﹝三﹞知識的欣賞。
「官覺的欣賞」是單純的官感享受。人可以用耳朵聽到不同的旋律、和聲、音色和節拍後而激起直覺的喜怒哀樂。例如低而慢的小提琴獨奏讓人感到纏綿,長笛﹝Piccolo﹞的聲音顯得很活潑,巴松管﹝Bassoon﹞獨奏的調子顯得很憂傷等等。
把這些聲音給人的零碎“感覺”系統化之後,再揉進個人情感上的主觀,便成了「情感的欣賞」。這個階段是欣賞音樂者最幸福的階段。他應該注意研究曲子的內容、表現方式、故事的進展、描寫的意境等而擴大其體驗和想像,以引起心靈的共鳴。音樂對人的價值在這個階段裡完全發揮了出來。
「知識的欣賞」階段就涉及到對音樂技術方面的研究和批評了。例如曲體、風格、宗派、特殊器具的使用和作者與作品的時代背景,都是欣賞與研究的對象。
音樂欣賞雖然有這麼多理論,但歷來偉大的音樂家都同意一點,就是:把一首作品狹義地束縛在一種固定解釋之內,是一種嚴重的過失,對音樂是一種侮辱。
貝多芬在二百年前寫“田園交響曲” ,似乎已經意識到他這首標題音樂有被曲解的可能,於是他寫道:「所有以音樂繪成圖畫如太過牽強,則會失去了原本的美意。……同樣的,即令未設標題,聽眾更會得到近似於整體的感覺,而非一幅冰冷僵硬的圖畫。」
這段話應該適用於任何一首作品。
音樂教育
馬作忠
June, 2005
我剛剛購買一套有9張DVD的音樂會錄影,奉獻給教會。為了避免這套我認為最珍貴的音樂教材在教會圖書室書架上積灰塵,所以在此介紹它的內容,鼓勵大家借去觀賞。
這部音樂教材的名稱是“Leonard Bernstein’s Young People’s Concerts”(伯恩斯坦的青年音樂會)。請注意,這裡所說的“Young People”,實際上指的是“Children”(小孩)。從錄影中,我看到父母帶小孩或祖父母帶孫兒女到音樂廳去聽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團(New York Philhamonic)演奏和講解音樂,目的在消除小孩對古典音樂的懼怕(fear of classical music)。 那些小觀眾中,甚至有才七、八歲的,但那是沒有電腦和電動遊戲的1950到1970的年代的小孩。我不敢期望現代七、八歲小孩有那樣的水準,所以我認為十歲以上的青少年,應該由家長陪著看這部錄影(家長如英文能力不夠也沒關係,讓小孩講解給家長聽,對小孩幫助更大)。成年人對古典音樂有興趣的,尤其是想聽但不知如何入門的,這部教材也會有很大的幫助。至於喜歡古典音樂的人,都知道古典音樂的世界是多麼高深和複雜,永遠有新的東西等待發現和欣賞,這部錄影也能夠讓你學到很多東西。我真的希望當年我的子女在成長期間就有這部教材,讓他們的音樂教育能夠事半功倍。
伯恩斯坦(1918-1990)是美國著名的指揮家和作曲家,他寫了數部百老匯歌舞劇,其中一部“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曾搬上銀幕(我在電視上看過)。從1958到1972,他當上紐約愛樂團指揮期間,定期舉辦了一共53場“青年音樂會”,教導在場的兒童和父母了解古典音樂。這些音樂會的錄影還曾經在CBS電視台的黃金時段傳播到美加各地,廣受歡迎。伯恩斯坦很自豪他的這種教育使命,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最有意義和價值的活動。這部DVD收集了二十五場的音樂會實況,每場五十多分鐘,所以一共將近二十五小時,很少人能像我一樣一星期內看完的,既然全部音樂會在十四年間完成,你能夠在三年內看完就不錯了。如果要借的人多,我建議負責借閱的會友維持等候借閱的名單,借去的會友每次只能持有一星期,在一星期內看完第一張DVD(三小時,每次只看一小時),然後歸還,下次輪到借閱時再看第二張,如此類推。
這二十五場的音樂會標題如下﹕
●“What Does Music Mean?”
●“What is American Music?”
●“What is Orchestration?”
●“What Make Music Symphonic?”
●“What is Classical Music”
●“Humor in Music?”
●“What is a Concerto?”
●“Who is Gustav Mahler?”
●“Folk Music in the Concert Hall.”
●“What is Impressionism?”
●“Happy Birthday, Igor Stravinsky”
●“What is a Melody?”
●“The Latin American Spirit”
●“Jazz in the Concert Hall”
●“What is Sonata Form?”
●“A Tribute to Sibelius”
●“Musical Atoms: A study in Intervals”
●“The Sound of an Orchestra”
●“A Birthday Tribute to Shostakovich”
●“What is a Mode?”
●“A Toast to Vienna in 3/4 Time”
●“Quiz-Concert: How Musical Are You?”
●“Berlioz Takes a Trip”
●“Two Ballet Birds”
●“Fidelio-A Celebration of Life”
音樂會的地點是在紐約市的卡奈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後來搬到新落成的林肯中心。從1966年11月(第20場)以後是彩色的,在此之前全是黑白片,音響品質也不好,所以你如果因為看了這套DVD而喜歡所介紹的音樂,必須去買品質好的CD。
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第二和第三場(第一張DVD),分別在1958年的1月、2月和3月舉行,當時我在台大唸三年級。大一時憑自覺而喜歡上古典音樂,也憑自己摸索,從未得到名家指點,那些在場的小孩比我幸運多了。我認為古典音樂是上帝賜給我們最崇高的藝術之一,我們也都有能夠欣賞的恩賜,只是有沒有機會而已,這一部教材就是很好的機會。如果教會的弟兄姐妹或小孩,只要有一人因看了這部教材而喜歡上古典音樂,就已值回這部教材的金錢價值(定價$149.95)。如果你有位天才兒童看了這部教材而得到鼓舞,立志長大後也要當一位像伯恩斯坦的交響樂團指揮,我可不負責。無論如何,我覺得培養小孩欣賞高尚音樂的能力比逼小孩學樂器更重要。這部DVD去年九月才上市,但錄影帶(一共十個)早已於1997年上市(定價$ 349.95),各地圖書館可能有。
歌唱的藝術
馬作忠
April, 2005
別緊張,我不是要教你如何唱歌,這只是一張DVD的名稱﹕“歌唱的藝術—二十世紀的金嗓子”(The Art of Singing-Golden Voices of The Century)。裡面是有名家教你如何唱歌,你如果精通了,唱讚美詩歌時就更有勁、更有樂趣了。
以下是台灣出售音樂的網站(www.cdnet.com.tw)對這張DVD的介紹﹕
歌劇藝術發展至二十世紀已臻完美之境,不僅各式流派傳統各顯神通,「大歌手」時代也真正來臨,藉由聲音、影像的紀錄,人們對於歌唱藝術不再只能憑空猜測,大歌手風華絕代的風貌也得以流傳後世。
這張全長 116 分鐘的影像紀錄片「歌唱的藝術」堪稱二十世紀最精采的影像紀錄,從1911年默片時代本世紀第一位歌王卡羅素開始、五0年代稱霸大都會歌劇院的首席次女高音史蒂汶絲,「前三大」男高音的柯雷里、史蒂法諾分別演唱《杜蘭朵公主》裡的卡拉富王子與《丑角》真情至性的《粉墨登場》、畢約林與提芭蒂1956年合作《波西米亞人》的珍貴錄影、「歌劇女神」卡拉絲早年於里斯本的《茶花女》以及1964年於柯芬園歌劇院的《托絲卡》絕唱、龐賽兒1936年為電視試片載歌載舞的《卡門》錄影、花腔之后蘇莎蘭、第一位揚名國際的美國黑人女高音普萊絲、本世紀最偉大的華格納女高音弗拉格絲塔、歌劇迷心中最偉大的莫札特男高音溫德利許演唱《魔笛》等等二十八位世紀歌唱家的珍貴影像紀錄,同時兼具欣賞與研究的高度價值。
這張DVD定價台幣936元,會員特價598元,可是“已絕版”,也就是有錢也買不到了,似乎台灣會欣賞“歌唱的藝術”的人還不少。不過在美國還可買到,如果你在台灣有學聲樂的親友,這是很珍貴的禮物。
我現在就介紹上述所提到的「大歌手」(其實他們都是真正的藝人 Artists而不是拿著麥克風窮嚷的歌手)。我在“燦爛星光”(《維聲》第75期和第76期中)已介紹過,不過他們在這裡所唱的歌不同。“燦爛星光”是由電視錄的,所以影像和音響都遠不如這張DVD。
1.卡羅素(Enrico Caruso 1873-1921)
錄音的技術開始於二十世紀初期,卡羅素是第一位留下唱片的巨星,他也拍過電影,但那是默片時代,有影而無聲。他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男高音。
2.龐賽兒(Rose Ponselle 1897-1981)
她在21歲出道時就已經和卡羅素同台唱對手戲,可見她的功力。這是她在1936年到好萊塢試鏡時載歌載舞的鏡頭。
3.弗拉格絲塔(Kirsten Flagstad 1895-1962)
她是不是20世紀最偉大的華格納(Wagner)女高音,我不能確定。她唱的是“ Battle Cry ”的歌,也就是出去作戰時替自己打氣的歌。
4.史蒂汶絲(Rise Stevens 1913-)
將近92高齡的她,真的在大都會歌劇院“稱霸”了23年。因為貌美,被好萊塢視為珍寶。這裡她談起當年拍片的經驗,唱的是大利拉向參孫誘惑的“你的聲音敲開了我的心扉”。
5.畢約林(Jussi Bjoerling 1911-1960)和提芭蒂(Renata Tebaldi 1922-2004)
影星Charles Laughton (1899-1962)在片中說提芭蒂很害羞,稱讚她幾句就會臉紅,是當時很少見的,而且她有天使般的聲音。他還說他希望他是畢約林,有其聲音,這兩個人的聲音,混在一起,是屬於另一個世界的。我完全同意,我覺得光看這兩位在1956年合作《波西米亞人》的珍貴錄影,就值回買這張DVD的二十多元了。
《波西米亞人》(La Boheme)是美國上演次數最多的歌劇。由於這兩首詠嘆調的優美,幾年前甚至打進百老匯音樂劇的舞台。
少女咪咪是詩人魯道夫的鄰居,那一年聖誕前夕,她來他的房間借火,鎖匙掉到地上,兩人在黑暗的地上摸索尋找,他碰到她冰冷的手,唱起“妳那冰冷的小手,讓我握著保暖吧”,然後自我介紹,說他是個詩人,雖然很窮,卻有豐富的夢境和幻想,可是一切剛才都被一雙大眼睛盜走了,最後他問她的名字。她說“我的名字叫咪咪”,是個做紙花的女工,靠微薄收入維持生活,可是她期望春天真正的花朵和如茵草地和花香。這段歌唱非常富於感情,敘述一位少女的心思,委婉之至。接著的二重唱,是他邀請她一起去咖啡館參加室友的聚會。
6.花腔之后蘇沙蘭(Joan Sutherland 1926-)
很多歌劇迷有一個共識,就是只要蘇沙蘭在場,就一定很壯觀和很有趣,這一段也不例外。
7.第一位揚名國際的美國黑人女高音普萊絲(Leontyne Price 1927-)
普萊絲是當代唱阿伊達(Aida)最好的超級明星。這一首 “啊!我再也見不到祖國了”,不祇是思鄉曲而已,而是完全心碎了,因為她愛的人就要娶別的女人了,那女人就是埃及的公主,她卻是公主的女奴。雖然她在祖國衣索比亞也是公主,但她是祖國戰敗時被俘來當女奴的。埃及人包括愛她的將官拉達美也不知道她原來是鄰國的公主。
8.溫德利許(Fritz Wundelich 1930-1966)
他年青時因意外事故而死亡,只留下這段莫札特的“魔笛”(Magic Flute)的錄影。他被委託去拯救一位被梆走的少女,看到她的畫像,一見鍾情,唱出愛慕之情。
9.柯雷里(Franco Corelli 1921-2003)
他長得英俊,足以當電影明星,又有優美的男高音歌喉。他看到以猜謎招親的杜蘭沱公主,驚為天人就要去應徵。她的侍女柳兒阻止他,因為已有很多人猜謎失敗而被砍頭。他唱這首“柳兒,別哭”,說他已厭倦流亡的生涯,這是千載難逢,一步登天的機會,他要試試運氣,死也甘心。
10.史蒂法諾(Giuseppe Di Stefano 1921-)
根據指揮Nicola Rescigno所說,史蒂法諾從不注意他扮演角色的劇情,但他唱歌時發音的準確則無可挑剔。這首歌劇“丑角”(Il Pagliaci)中的“粉墨登場”是首傷心的歌(本片開始時卡羅素也唱這一首)。演丑角的戲班班主,發現妻子當晚戲散之後就要和情夫私奔時非常傷心,可是戲非演下去不可,在出場前化妝時唱出他哀傷的心情﹕心情遭透卻還得在觀眾面前強裝笑臉,博取觀眾的笑聲。後來和妻子在台上演戲時,因為戲中情節太像他們之間的問題,越演越氣,假戲真作,在台上一刀刺死妻子後,高舉刀子向台下觀眾宣佈“戲終了”。觀眾熱烈鼓掌,因為演得太逼真了。情夫奔來搶救不但太遲,也被丈夫刺死。
11.「歌劇女神」卡拉絲(Maria Callas 1923-1977)
卡拉絲因情場失意而自殺,我已在“燦爛星光”中提過。指揮Nicola Rescigno告訴我們卡拉絲在音樂方面敬業的精神。她的錄影很少,後來發現她在葡萄牙里斯本演“茶花女”的電影(是一位觀眾偷拍的),很珍貴。本片最後的節目是她在倫敦演唱會的最後的節目﹕“托思卡”(Tosca)中的“為了藝術為了愛”,歌詞大意如下﹕
“我一生為藝術為愛情而活,我從不傷害任何生物,我秘密助人不求回報,我信仰虔誠和堅定,我禱告,我經常上教堂,我奉獻。主啊!為什麼你給我的回報卻是如此?”
她的問題是邪惡的警長一直垂涎她的美色,將她男友以政治犯罪名定他死罪,次日清晨就槍決,逼她以身體來交換男友的性命。
這也是一種“Why me?”的情況,所不同的是當我們身患重病時。在問了上帝“Why me?”之後,能夠理解慈悲的上帝必有祂的旨意而接受。但是托思卡完全沒有那樣的機會,因為警長立刻要她兌現獻身的承諾,她在抗拒的慌亂中,摸到一把剪刀而將警長刺死。
其他沒有中文姓的十七位藝人,大部份已在“燦爛星光” 中介紹過。我要特別介紹的是一位我從未聽過的女高音,她是Magda Olivero,出生於1912年,所以已93歲了,難怪她曾經和歌王吉利(Beniamino Gigli 1890-1957)和 Tito Schipa (1888-1965談過唱歌的方法。在片中談話時已是老太婆,但年青時在歐洲成名,一生中很少離開意大利。65歲時,被紐約大都會歌劇團請來首演“托思卡”。經理在片中告訴我們很多同事覺得他的判斷力有問題。排演當天,當他看到副指揮和舞台指揮來找他時,心想糟了,一定是排演糟透了。結果他看到兩位男人眼睛含著淚水說﹕“You won’t believe how extraordinary this woman is.”(你不相信她是多麼超凡的女人啊!),因此他們知道她會有令人難忘的演出。所有她演出的票都立刻售完。這片DVD中有她演出的片段,她的歌聲真的非常美妙,因此我在網上找到而且訂購了她的兩張CD,都是她年青時錄的。
附註﹕願意讓名家指點你如何唱歌的,可以向陳牧師娘借看這張DVD。還有一張日文版供精通日文的兄姐看。
我收到在網路訂購的 Magda Olivero的錄音CD。為什麼以前從未聽過她呢?那是因為提芭蒂和卡拉絲名氣太大,遮蓋了別人的光彩。她在1933年開始演唱,1939年和歌王吉利同場演“Adriana Lecouvreur”,該劇作曲者 Cilea 認為她是最佳的Adriana,因此她幾乎唱遍了義大利所有歌劇院。兩年後她結了婚,同時放棄演唱生涯,才30歲。 9年後,已84歲的Cilea懇求她再出來唱,讓他有生之年至少再聽一遍她唱的Adriana。她猶豫了一些日子,終於次年(1951)重現江湖(Cilea已於1950年逝世),受到更廣大的歡迎。如片中所說,他以65歲高齡,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初演“托思卡”,唱完全劇後,受到觀眾熱烈鼓掌達半小時之久。此後她的歌唱生涯還繼續了數年。如果你的電腦能夠接收和播放音樂檔案,我可以電郵她唱的“為了藝術為了愛”、“那美好的一天”(蝴蝶夫人)和“請聽我細訴”(杜蘭沱公主)。送你的郵址到 “WTMAAR@LYNXCONNECT.com”即可。
當醫生的小女發高燒時
馬作忠
August, 2008
五十多年前我還在台灣時,就聽到民間流行的兩句台語:「病人怕瀉,醫生怕咳」﹝這兩句話以台語發音很押韻﹞。後來進了醫學院當醫學生,才知道為什麼。病人吃了壞東西拉肚子很痛苦,所以怕。醫生不怕是因為止瀉藥很有效,病人吃了立刻見效。但醫生對因感冒而來的乾咳很傷腦筋,因為那時候止嗽藥並不怎麼有效﹝除非是從鴉片而來的管制藥品﹞,雖然那是時間一到就會好﹝self-limited﹞的咳嗽,病人常識不足,常因此而換醫生,所以是醫生最怕的。
其實醫生最怕的也許是FUO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找不出原因的發燒。
葛理格‧妳卡美麗醫生﹝Greg Licameli, M.D.﹞是哈佛醫學院的耳鼻喉科助理教授,幾年前發生在他的小女兒身上的FUO是他的一場每次想起仍餘悸猶存的惡夢。
葛理格的妻子是護士,生有一男一女。當小女兒克拉滿週歲時,有一天發高燒到105度,她的小兒科醫生認為是病毒引起的。五天後她病癒正常。可是此後每三星期她又再發高燒,五天後恢復正常。經過幾次之後,醫生就認為不可能是普通的病毒在作祟,開始以為是細菌感染而來而使用抗生素,可是無效。後來看遍了葛理格所認識的醫生們,一點作用也沒有。又有一次,克拉發燒過高而抽筋,被送去哈佛附屬醫院急診處,作了頭部的MRI,並沒有發現不正常的地方。
一位感染病專家﹝Infectious Disease Specialist﹞以為克拉的問題在于“Cyclic Neutropenia”﹝週期性的白血球減少症﹞,一種少見的免疫障礙症,每21天左右白血球減少。可是血液檢驗結果證實不是。
一位小兒風濕症專家﹝Pediatric Rheumatologist﹞懷疑克拉得了“少年類風濕關節炎”﹝Juvenile Rheumatoid Arthritis﹞,也證實不是。
葛理格請教國家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基因專家,證實克拉的病不是“基因性發燒症候群”﹝Genetic Fever Syndrome﹞。
葛理格說他女兒的病症的特點在於週期性,每22天左右一定發作,常伴有喉痛和頸部淋巴腺腫大,惟一有效的藥是Prednisone﹝一種類固醇Steroid﹞,能在數小時內退燒,但11天後發燒症又重發,其週期性從22天減半到11天。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群醫束手無策。
遇到這種情形,在過去低科技時代,是上醫學圖書館翻閱醫學雜誌,看有無類似病症的報告論文。在現在的高科技時代,則用電腦上網去尋找,容易得多。
葛理格抱著一試的心情,在網上找到了15篇論文,發表於十多年前,有一種病症,簡稱為PFAPA,是下述症狀合起來的縮寫:Periodic Fever﹝週期性發燒﹞、Apothous ulcer﹝口部潰瘍﹞、Pharyngitis﹝喉痛﹞and Adenitis﹝淋巴腺腫﹞。此病症還有一個名稱:Marshall Syndrome﹝馬歇爾症候群﹞,以1978年首次報告此病的醫生為名。
葛理格發現他小女兒的病與PFAPA很相似。報告中的病童年齡小於5歲,突然發高燒,延續4到5天,每四到六星期發病一次,服藥房的退燒止痛的便藥無效。在燒退後到下次發病的期間,病童完全正常,也找不到發燒的原因。
來自義大利的一篇報告,有六位患此病症的病童,其中四位接受扁桃腺摘除手術,完全治好了此病,雖然他們的扁桃腺經病理的切片檢查都沒有感染的病變。
葛理格立刻覺得好笑,因為切除扁桃腺正好是他的飯碗﹝bread and butter,耳鼻喉醫生作得最多的手術是摘除扁桃腺的手術﹞。他向醫院建議這種週期性發燒的病童,以摘除扁桃腺來根治,經醫院的審查委員會﹝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見下註﹞通過。葛理格覺得他的小女兒應該在這些接受試驗的名單中。
其實葛理格也沒有把握摘除扁桃腺能治好克拉的病。在27位接受試驗性手術中,19個月大的克拉是最年幼的病童。手術後有26位病童包括克拉就沒有再發過病。克拉現年已6歲。
雖然扁桃腺摘除﹝Tonsilectomy﹞治好此病,但無人知道為什麼。根據葛理格的猜測,可能患此病的病童有過於敏感的免疫系統,使他們對扁桃腺中某種還不明的感染源過度反應而引起發燒、喉痛及淋巴腺腫大。
到目前為止,葛理格一共治過60位病童,最遠的來自加州,幾乎所有的病童都治癒。他相信患有此病的兒童,可能比我們知道的還多。此病症已廣為醫生們接受,雖然治療方法尚未。
葛理格常在想為何此病發生在他的小女兒身上?現在則覺得也許有它的理由.
註: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是美國每一醫院都必須有的委員會。除了審查所有研究計劃外,還審查所有手術和重病的病歷,以確定沒有不必要的手術和醫療上的錯誤或疏忽,以及改進的步驟。委員會所有記錄是醫院的機密,法院和律師都不能調閱。
兩個和尚和五位醫生
馬作忠
June, 2008
很多人聽過兩個和尚住在一起的故事,就是一個和尚獨住,自己挑水有水喝,兩個和尚住在一起就沒水喝了,因為兩人都以為對方會去挑水。至於五位醫生碰在一起呢?以下是真實的故事,我希望你碰不到任何一位,因為他們也以為別人會作而忘記了自己該怎麼作。
今年77歲的老太婆貝蒂,她的丈夫也退休了,退休之前是位產科醫生。貝蒂和很多老年人一樣,是個藥罐子,多年來每天都要服數種藥:降膽固醇、降血壓、抗糖尿病、甲狀腺和“心情”﹝Mood﹞藥﹝大概是抗狂躁症“Manic”或“Bipolar”﹞。
2006年3月,貝蒂得病毒性胃炎剛好,和兒子及媳婦去餐館午餐,在停車場無故跌倒,幸虧沒有受傷。不久雙手開始發抖。神精科醫生﹝Neurologist﹞認為她得了巴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建議她服藥,但她拒絕,因為不嚴重。可是三個月後,手抖越來越厲害,她只好服抗巴金森藥。不久,由於胃腸問題仍在,她的胃腸醫生﹝Gastroenterologist﹞在抽血檢驗後,又作了大腸鏡檢查﹝Colonoscopy﹞,沒發現不正常的地方。
當年8月,她去見精神科醫生﹝Psychiatrist﹞作例行檢查。同一時候,她的神經科醫生停掉昂貴的抗巴金森藥﹝每月500元﹞,改用兩種較便宜的藥來控制越來越嚴重的手發抖。醫生也搞不清楚她的手抖為何藥物無效?
當年12月,她去看內科醫生﹝Internist﹞,在抽血驗膽固醇和血糖後,他建議貝蒂再去看神經科醫生,讓他考慮一種開腦手術,放入類似心律調整器﹝Pace Maker﹞的器具,定時發出電流,刺激腦深部以壓制雙手不停的發抖。
兩星期後,貝蒂雙手抖得不能自己吃飯,也無法自己穿衣服,她丈夫﹝有過開心手術﹞覺得無法承受妻子越來越嚴重的病況,拿起電話打911求救,事後才知道這是九個月來他作的最正確的事。
他記得急診處醫生告訴他的第一句話:“病人血液中鋰濃度﹝Lithium Level﹞是2.1“。身為產科醫生的他也知道妻子是“鋰中毒”了,因為鋰濃度的有效濃度﹝Therapeutic Level﹞應該是0.5至1.2。
鋰的碳酸塩﹝Lithium Carbonate﹞是精神科醫生治療“心情障礙”﹝Mood Disorder﹞的藥,由於有效範圍狹窄,濃度太低無效,太高則中毒,所以必須以抽血驗其濃度來調節劑量﹝和糖尿病人必須驗血糖的道理相同﹞。血中鋰濃度超高時,病人依次會有手發抖、抽筋、神智不清、記憶衰退、昏迷甚至死亡。
貝蒂的丈夫立刻的反應是驚訝,接著覺得好笑,因為包括他在內,一共五位醫生:產科、神精科、胃腸科、內科和精神科作了多次檢查,居然沒有人要她抽血驗“鋰濃度” ,雖然知道她一直在服用鋰碳酸塩。她本來每年驗“鋰濃度”兩次,但最後一次是在跌倒前數月。胃腸病會使鋰濃度更高,尤其在老年人身上。她後來服用的抗巴金森病的藥會使鋰濃度更高。她的被認為是巴金森病的手發抖和腸的問題完全由於鋰中毒。那九個月中,如果任何一位醫生想到要驗“鋰濃度” ,就立刻知道貝蒂為何手發抖,她就省去9個月的診療、檢查和住院的費用,大約十萬元。
貝蒂在住院兩天後,就能夠自己吃飯,也能用Walker走路。她被轉去復健病房,數星期後完全康復回家。
她丈夫告訴其他四位醫生:“病人是鋰中毒” ,他們也都非常驚訝,其中一位醫生說:“我是想到過,但我以為別的醫生作過鋰濃度了,所以我就不再自找麻煩了”。他們最好別去當和尚,會渴死的。
面對這些應該去當和尚渴死的醫生,病人該怎麼辦?雖然貝蒂無奈地說:“我以為他們知到他們在作什麼” ,病人本身應該有點常識,至少要知道他們長期服用的藥物有什麼嚴重的副作用,一旦發生,就應該回去告訴醫生你的懷疑﹝提醒醫生,讓他別立刻就以為是新的病症﹞。如果須定期抽血檢驗,絕對不要忽略。貝蒂自己應該知道服用鋰碳酸塩的副作用是手發抖,而且不應該不繼續作鋰濃度的血液檢驗。
歌劇現場傳播
第8季(2013-2014)
馬作忠
September, 2013
紐約大都會歌劇團﹝Metropolitan Opera﹞於2006年開始,選擇數場星期六午場的演出,以高晰度技術﹝High Density,簡稱HD﹞,同步傳播到美、加和世界各國有上述高科技設備的電影院。今年第8季的歌劇,有下列10部:
1. Tchaikovsky's Eugene Onegin
2013年10月5日, 中午12:55 (東部時間)
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 1840-1893﹞所作的歌劇” 尤金. 歐納金”,1879年首演於莫斯科。一位情竇初開的少女,一見鍾情於一位年青的訪客尤金,大膽地寫一封情書給他。他不領情,反而向她說教。後來她嫁了年紀大她很多的元帥而成為貴族夫人,幾年後當他來元帥府參加派對時,發現元帥夫人是舊識,他想吃回頭草,苦苦哀求,她雖為所動,但告訴他雖然仍舊愛他,但她不願傷害和離開現在的丈夫。
2. Shostakovich's The Nose
2013年10月26日, 中午12:55 (東部時間)
俄國作曲家修斯塔克維治 (Dmitri Shostakovich 1896 - 1975) 所作的歌劇”鼻子”, 1930年首演於聖彼得堡, 1964年再演於義大利佛羅倫斯. 鼻子是耳鼻喉科 (ENT) 醫師的領域, 怎麼跑到歌劇裡了? 它還是根據俄羅斯著名的故事呢!
一位低等的公務員, 早上睡醒, 發現他的鼻子失蹤 (昨晚被理髮師不小心割斷, 拿出去想丟到河裡, 却被警察逮捕 ), 如何找到出去旅遊的鼻子, 鼻歸原主的經過, 就是這部歌劇的故事. 我從不喜歡20世紀的音樂, 所以你無法拉我去看的
3. Puccini's Tosca
2013年11月9日, 中午12:55 (東部時間)
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所作的歌劇”托斯卡”,1900年首演於羅馬。
托斯卡是一位有點名氣的演員,和畫家相愛。畫家窩藏越獄的逃犯被警長知道。警長藉故要處死畫家,逼托斯卡以身體交換男友的生命和自由。托斯卡只好答應,但趁機刺死警長,拿了通行證,趕到獄中見男友說他們自由了,不過他還是必須經過行刑步驟,但那是假的。誰知那根本就是真的,托斯卡發現上當,男友真的死了,士兵又來捕捉她,就從高牆跳下身亡。劇中托斯卡的“為了藝術為了愛”﹝Vissi d'Arte…﹞和畫家的燦爛星光﹝E lucevan le stelle﹞都很著名。1993年我們去莫斯科看過, 1994年又在紐約看, 是歌王Luciano Pavarotti唱的.
4. Verdi's Falstaff
2013年12月14日, 中午12:55 (東部時間)
是義大利作曲家韋爾地﹝Giuseppe Verdi, 1813-1901﹞74歲時寫的最後一部作品, 1893年首演於米蘭 (Milan) . 取材自莎士比亞‧戲劇” 温莎的快樂主婦”(Merry Wives of Windsor). 身材魁梧的John Falstaff 雖然有爵士 (Sir)的頭衍, 却是個流氓. 因揮霍過度而缺錢, 乃打两位富婆的主意, 寫了两封情書給她們. 两人接到情書一起拆閱, 發現內容居然一模一樣, 怒不可遏而設計作弄和懲罰他. 當然也牽扯到两位丈夫和一位女兒趁機交男友, 所以是歌劇中少有的喜劇.
5. Dvořák's Rusalka
2014年2月8日, 中午12:55 (東部時間)
捷克作曲家德佛扎克(Antonin Dvorak 1841-1904)最有名的作品是“新世界交響曲”。他的歌劇”盧莎卡” 1901年首演於布拉格(Prague). 盧莎卡是住在湖裡的水仙, 愛上來湖邊森林打獵的英俊王子. 她唱” 月亮之歌”,向月亮吐露內心的秘密, 然後求女巫作法, 將她变成美女, 和王子相愛. 全不在乎條件是她變成啞巴, 而且他如愛情不忠, 倆人都會死亡. 王子和他結婚,後來愛上一位外國公主. 她傷心回到湖邊, 求女巫免死之法, 女巫給她匕首說只有親手刺死他, 才能得救. 她把匕首丟掉湖裡,寧願自己受苦受難,接受處罰而 讓他快樂.
當晚王子打獵追一隻小鹿來到湖邊, 感 覺察到她在而叫她, 她出現責問他的不忠, 他求恕還求再吻她一次. 她說那會使他死亡. 他還是吻了她, 死在她懷抱中. 她感謝他讓她嚐到人類的愛, 即使因此而永沈湖底.
6. Borodin's Prince Igor
2014年3月1日, 中午12:00 (東部時間)
俄國作曲家波洛丁(Igor Borodin 1804 - 1857) 是一位科學家, 一邊作實驗, 一邊寫這部歌劇” 伊哥王子”. 1909年首演於聖彼得堡. 故事發生於12世紀, 和中國春秋戰國相似, 鄰國間經常打仗. 這一天發生日蝕, 被認為不祥, 伊哥王子還是帶着兒子和軍隊出征, 攻打隣國, 留下王妃和小舅子坐鎮. 小舅子好色, 喜抓年青少女, 很傷姊姊的腦筋.
伊哥王子和兒子因戰敗被俘, 但被待為上賓, 兒子還暗中和隣國公主戀愛. 伊哥王子拒絕隣國國王結盟的建議, 後來趁機帶兒子逃離, 在追兵追趕中兒子跌倒被捕回(後來還和隣國公主結婚). 伊哥王子在王妃每天等待中終於回到家了.
歌劇中隣國少女的舞蹈曲 (Polovtsian Dances, 有或無合唱), 常單獨在音樂廳演出.
7. Massenet's Werther
2014年3月15日, 中午12:55 (東部時間)
法國作曲家馬斯奈﹝Jules Masssenet 1842-1912﹞所作的歌劇” 維哲”, 1892年首演於維也納, ‧維哲是男主角的名字, 23歲. 和地方官的長女佳洛 (Charlotte, 20歲) 相見而鍾情, 佳洛喪母, 母親生前已將她許配給另一男子, 她不願違背而嫁給亞伯(Albert). 維哲無法忘情, 再度來見佳洛後持槍自殺, 佳洛聞訊趕來, 他拒絕送醫, 但得到她一吻而死. 1978年10月21日, 我們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看, 是Placido Domingo 唱 Werther, Elena Obraztsova 唱 Charlotte.
8. Puccini's La Bohème
2014年4月5日, 中午12:55 (東部時間)
義大利作曲家普啟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最著名的歌劇是“La Boheme”, 中譯名是“藝術家的生涯”,完全是根據歌劇的故事內容而來的意譯。1896年首演於義大利Turin. 以巴黎拉丁區的一群藝術工作者為對象,普啟尼真摯地描繪出他們的性格與生活。在藝術與麵包,金錢和愛情的關係中探討人性,全劇充滿辛酸喜悅、笑聲淚痕。
戲是從四個窮波希 米亞人,住在窄小的閣樓裡說起。雖已是聖誕前夕,藝術家們一文不名,毫無佳節中應有的喜悅,但他們依然縱情談笑,苦中作樂。詩人魯道夫因為房中無火,把部 份文稿拿來生火取暖,畫家瑪塞洛凍得呵著手作畫。哲學家格林還諷刺地說著俏皮話,等到音樂家申納賺了錢回來,大家立刻下樓, 到酒吧大吃大喝過節去。
畫家、音樂家、哲學家先下了樓,詩人說要等一會寫完一段落後才來。這時一位清秀的鄰女走進房來借火柴點灯, 詩人故意吹熄火燭, 在地上摸索幫她找鎖匙, 踫到她的手, 唱”妳好冷的手”,接看她唱“我的名字叫咪咪” , 魯道夫愛上了咪咪。於是他把她帶到咖啡館去與另外三位朋友見面,共渡聖誕。
在咖啡店裡,五個人歡天喜地的玩著,忽然畫家的舊情人來了─這位風情萬種的苗賽達小姐是和當地一位闊老頭子手挽著手走進來的,但一見到年青瀟洒的瑪塞洛後,竟而舊情復熾,唱”苗賽達的華爾茲舞”, 然後打發走了老頭子,兩人又重歸於好.
但是好夢難長,咪 咪與魯道夫吵翻了。文靜帶病的咪咪不能適應魯道夫的狂狷性格,於是兩個人在「未免仍有情」的狀況下淒然分手。而另一對呢?因畫家看不慣苗賽達依然常和別的 男人眉來眼去,在大吵一頓之後,也竟效于飛,結果咪咪與苗賽達都離開了,小樓上的四個藝術家重回到過去的寂寞裡。
後來有一天,忽 然苗賽達扶著咪咪來了,說她正身染沉疴,而剛被一個男人所遺棄。事實上,咪咪與苗賽達之離去,純然是雙方感情衝動使然。他倆﹝詩人與畫家﹞內心還是絜念與 鍾愛著她們,因而這兩人此番突然回來,一切前嫌立刻盡釋。咪咪既然有病,延醫診治要緊,於是畫家去請醫生,哲學家脫下外套去變錢,苗賽達也搞下耳環悄悄地 塞給畫家,要他賣掉後買點吃的東西給咪咪。因為他們家裡實在窮得連咖啡都沒有了。這時咪咪倒在詩人懷中,兩人情話綿綿,悔道當初。可是當畫家把需要的東西 都買回來時,咪咪不幸已撒手塵寰了。
小屋裡的冷暗更甚,顯得益發悲切淒凉,大家沉疼地禱告著或啜泣著,魯道夫最後終於忍耐不住,撫屍痛哭。在喊著「咪咪!咪咪!」聲中,幕急落。
這是我1965年到歌劇院看的第一部歌劇.
9. Mozart's Cost fan tutte
2014年4月26日, 中午12:55 (東部時間)
樂聖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 所作的歌劇”女人皆如此” (Cosi fan tutte), 1790年首演於維也納. 全劇只有6位人物, 两姐妹和她們的軍官未婚夫, 一位玩世不恭的老人和女僕. 老人和两位軍官打賭說女人不會對他們忠貞的.
两位軍官藉口出征,却喬裝成外國人, 回來追求朋友的未婚妻, 後來在舉行婚禮前消失, 再以原來的模樣出現, 指責她們的不貞. 結局是一切都得到原諒. 据說這是當時的常實人實事. 故事也許荒唐, 女人很敏感, 怎麼會認不出自己的未婚夫(不管如何喬妝)? 不過音樂是美妙無比.
10. Rossini's La Cenerentola
2014年5月10日, 中午12:55 (東部時間)
義大利作曲家羅尼西(Giacchino Rossini 1792 - 1868) 的“灰姑娘”, 1817年首演於羅馬. 除了後母變成後父之外, 故事類似” 灰姑娘” (Cinderella). 其序曲和終場前的詠嘆調都很動聽. 1976年美國慶祝建國兩百週年, 義大利米蘭歌劇團(La Scala) 曾來華盛頓演出這部歌劇, 我們有幸在場聆賞.
大都會歌劇院還沒有Encore(再映)的日期,不過那是18天後星期三當地時間晚上6點半.
以下是華府地區去年傳播的電影院,今年大概也是一樣,其他地區請上網去找:www.metopera.org,按HD Live。
AMC Mazza Gallerie 7
5300 Wisconsin Ave. NW
Washington, DC 20015
202-537-9551
Germantown 14
20000 Century Blvd.
Germantown, MD 20874
301-916-9235
AMC Tyson's Corner 16
7850 Tyson Corner Ctr.
McLean, VA 22102
703-734-6212
Ballston Commons 12
671 N. Glebe Rd.
Arlington, VA 22203
703-527-9730
AMC Hoffman 22
206 Swamp Fox Rd.
Alexandria, VA 22314
703-236-1083
Fairfax Towne Center
4110 West Ox Rd. Ste 12110
Fairfax, VA 22033
703-591-4994
史特拉文斯基和春之祭礼
馬作忠
March, 2013
一百年前 (1913) 的 5 月, 俄國人作曲家史特拉文斯基 (Igor Stravinsky 1882 - 1971 ) 作了第三首芭蕾舞曲 La Sacred du Printemps (英文譯成 “The Rite of The Spring”, 華文譯為 “春之祭禮”). 在法國巴黎首演時, 引發觀眾的暴動, 破壞座椅, 甚至打架. 不過引起暴動的原因是舞蹈而不是音樂 (在亂哄哄氣氛中, 人們根本聽不清音樂). 巴黎的觀眾, 習慣於” 天鵝湖” 和 “胡桃鉗” 的優雅舞姿和旋轉, 不能接受新潮的舞蹈如跺脚的動作.
一年後該曲在交響樂廳再度演奏時, 非常成功, 被認為現代音樂的開始. 作曲家自己也說這首樂曲適合在音樂廳演奏, 而非在劇場.
自從1955年在台灣大學當大一新鮮人開始,五十多年來我早就聽熟了很多的古典音樂和歌劇, 我並不喜歡 20 世紀以後的音樂. 不過有些樂曲和歌劇, 聽熟了也會喜歡, 這一首“春之祭禮”, 就是如此, 因為出現在電影院上映的卡通片“幻想”(“Fantasia”),這是狄斯耐(Disney)公司的影片,1940年製的,好像每五年就在電影院演,在美國每次上演時我都去看,因為我喜歡在電影院聽高級音響以及看和音樂配合得天衣無縫的各種動物的動作,真是百看不厭. 我曾在華府地區書友會介紹過. “春之祭禮” 在 “幻想”(“Fantasia”)中卻是關於盤古開天闢地和進化論, 從單細胞動物到恐龍的絕種.
最近我發現網路上的”油管”(YouTube”(WWW.YouTube.com) 能够找到幾乎任何資訊, 所以介紹樂曲和影片時, 就不須附上DVD了. 大家可按下列連線在網上看.
首先介紹一百年前在法國巴黎首演時的舞蹈, 你看了會和隣座觀眾打架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Uk8T-M6IdE
這是在音樂廳的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UJOaGIhG7A
這是出現在電影院上映的卡通片“幻想”(“Fantasia”),狄斯耐(Disney)公司的影片,1940年製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dn1T5k9ST4
歐洲的歌劇院和音樂廳
馬作忠
May, 2013
台美人長樂會會員多已退休, 也開始到處旅遊. 我的宗旨一直是不要等到退休時才去旅遊, 何況退休前每年有四星期帶薪休假, 符合有錢又有閑的旅遊條件, 因而除了美國以外, 還去過歐洲數次.
第一次是在1988年聖誕節後搭機去瑞士, 新年後由維也納回來. 冬天沒有旅行團可参加, 幸虧由旅行社安排行程自助旅行. 我們在維也納三天三夜,看了一場歌劇,餘音繞樑三日.
1, 維也納歌劇院(Staatsoper)歷史優久, 十九世紀末期,皇帝下令拆掉城牆,改建為寬廣的道路,路的兩旁建些雄偉的公共建築物,歌劇院是其中之一。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遭盟軍炸毀,1955年依原樣重建落成。維也納歌劇團是當今公認的三個最好的劇團之一,其季節由九月到次年的六月。
2. 交響樂廳(Musikverein,原義是音樂之友社)﹕這是維也納愛樂團(Vienna Philharmonic)的演奏場所,建於1870年,音響效果非常好。這一次我們去的音樂會,是來自英國的有名的Academy St. Martin in the Fields,由名指揮家Marriner爵士指揮。 那時住在美國的我們, 無法事先訂票, 當天客滿, 所以只好買站票. 過去10年來, 新年日我們都可以在電視看該團的New Year Concert.
3. 國民歌劇院(Volksoper)
主演輕歌劇和一些正歌劇。這一次我們去看了莫札特的Don Giovanni。票價很便宜,所以佈景道具就差多了,但唱作均佳。
4. 演奏廳(Konzarthaus)
這是另一所主要的音樂廳,是另外一個樂團、維也納交響樂(Vienna Symphony Orchestra)、 和其他音樂會的演奏場所。有一個叫哈夫堡(Hofburg Orchestra)的樂團,也值得去聽。這個樂團專演維也納音樂,也就是圓舞曲和輕歌劇選曲,由四月下旬到七月底,每星期二、四和六演出。
5. 莎茲堡音樂節 (Salzburg Festival)
莎茲堡 (Salzburg, Austria) 是樂聖莫扎特的出生地,他在1756年出生的房子,我們曾於1988年冬天去參觀過。莎茲堡音樂節的歷史已有一百多年。莎茲堡出生的另一位樂壇巨人是名指揮家卡拉揚(HerbertKarajan 1908-1989),他大部分時間花在柏林交響樂團,但也主持1960年代到逝世前的莎茲堡音樂節(七月最後一星期和八月四星期),演的節目除了莫扎特音樂之外,還有其他古典名作。這是音樂廳入口處, 音樂廳是挖入岩石壁的.
6. 皇家歌劇院 (Royal Opera House, Covent Garden )
1990年夏天, 我們参加旅行團的17天遊7國, 從倫敦開始而止於巴黎., 當然是走馬看花, 所以我們提早两天到倫敦, 還在巴黎多留四天. 可惜夏天沒有音樂會.
在倫敦時, 來歌劇院附近逛逛. 因為一切都屬於皇室, 所以叫The Royal Opera House, 有時附加地名Covent Garden, 我有不少DVDs, 來自這裡.
7. Albert Concert Hall
Albert 是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 我記得中學英文課讀過, 他在書房, 女王來敲門. 他: “Who is it?” , 她: “Queen of England”. 他不開. 後來她只好說: “Your wife”, 他才開門. 大概他的有骨氣羸得這音樂廳的名.
8. 巴黎歌劇院 (Paris Opera)
這美麗的巴洛克式建築物是巴黎歌劇團的舊址
9. 巴士底歌劇院 (Opera Bastille)
巴黎歌劇院新址在巴士底監獄地區, 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發源地.
10. Mariinsky Theater
1993年我們去俄國旅行十天, 第一站是 St. Petersburg (聖彼得堡), Mariinsky Theater是 著名的基羅芙歌劇 (Kirov Opera) 和芭蕾舞團(KirovBallet)的家, 我們看了有名的芭蕾舞劇〈基婕〉(Gieselle)。少女基婕因未婚夫變心而自殺,變成一位“Willis”(未婚而自殺的少女的鬼魂)。每夜半夜到黎明之前,所有 Willis 都在湖邊婆娑起舞。這時候如果有男人到這裡來就慘了,因為她們引誘他跳舞跳到精疲力盡而死。基婕的未婚夫良心未泯,到湖邊探視她的墓而碰上那群 Willis。基婕雖然生前恨他濫情,現在卻千方百計不惜違反命令而護著他到天亮,得以免死。
11, Bolshoi Theater
遊莫斯科時, 去Bolshoi Theater看了一場歌劇。Bolshoi Opera 和 Bolshoi Ballet 兩者都是世界著名的。而“Bolshoi”俄文的意思就是“大”,雖然劇團本身或劇院都不是世界最大的. 我們的座位很不錯,在包廂(Box) 那一層的右邊靠近舞台,是我看歌劇以來,坐得最好的座位。當晚演的是普契尼(Puccini) 的“托思卡”(“Tosca”)。
12. 交響樂廳, Amsterdam
1994年我們參加東歐旅行團,從荷蘭開始. 荷蘭類似水鄉威尼斯, 到處有運河. 它沒有著名歌劇院, 但有交響樂廳The Concertgebouw . 它的樂團 The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of Amsterdam 也是舉世聞名的. 1976年, 美國慶祝建國兩百週年時來華府演奏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 我在場聆聽. 我必須說我從末聽過那麼美好的樂音.
13.柏林歌劇院 (Oper Berlin)
下一站是德國柏林, 晚上我們坐地鐵去柏林歌劇院 (Oper Berlin), 看浮爾第的歌劇 Un Ballo Im Maschera (Verdi), “化裝舞會”, 初演於1859年的羅馬。由於劇本有陰謀者反抗統治者成功,故事地點又是歐洲的城市,可能影射到某位王子或總督而通不過官方的審核,因此將劇本改為發生在遙遠的地方─美國的波士頓。你是波士頓的總督,有一位忠心耿耿為你賣命的州務卿,可是你卻愛上他的妻子,你還發現她也愛你。當州務卿發現真相後,和兩位陰謀者勾結,在化裝舞會中他開槍射中你,你告訴他你和她之間是清白的,同時赦免他射殺你的罪.
14. 交響樂廳 (Symphony Hall, Berlin)
柏林更著名的是它的交響樂團和交響樂廳, 我收藏的DVD音樂會, 最多的就是來自柏林交響樂團, 可惜沒有機會現場聆賞.
15.森伯歌劇院( Semper Opera House, Dresdan)
德勒斯登位於德國東部的易北河(Elbe)邊,建城於1206年,幾百年發展下來,曾被一位波蘭國王兼管,那位國王除了會生小孩(三百位兒女)之外,還喜歡藝術,所以德勒斯登有很多美麗的巴洛克(Baroque)建築物,其中的茨溫格爾宮(Zwinger Palace)從十七世紀就改為博物館。所以德勒斯登有“北歐的佛羅倫斯”之稱。 戰後德勒斯登和東德屬於共產黨,所以在1989年共產解體之前,去那裡觀光幾乎不可能。1994年我們參加東歐旅行團,遊柏林之後,在去下一個宿夜站的捷克布拉格的半途中,就在此鎮停留三小時,包括吃午餐。我們停留的地方是易北河邊的一個廣場,中央有座騎馬的雕像(騎馬的人是那位多子的國王)。背著河站立,右邊是森伯(Semper)歌劇院,前面是茨溫格爾宮,左邊是大教堂(還在整修)。導遊告訴我們,這二座建築物和廣場附近其他的建築物都毀於二次世界大戰。這三座完全是仿照原來的形狀重建的。我走到歌劇院門口想進去,但門鎖著.
1945年2月13日, 英國 773 架轟炸機飛臨德勒斯登上空,投下無數燒夷彈。接著 527 架美國重轟炸機炸了兩天(德勒斯登沒有高射炮)。這是英國發明的一種摧毀整個城市的作法﹕當中彈地區起火燃燒,高熱(可能熱到攝氏一千度)空氣上升到高空,近地面的冷空氣迅速往燃燒處補充,連帶把人吸進而燒死,甚至成灰,這叫作“Fire Storm”(火燒的風暴)。德勒斯登的建築物大多燒毀(直立著而沒有倒塌),六十五萬人口(其中一半是來自東部邊境的難民,因為蘇聯軍隊已戰勝往西推進)中,據英美方估計燒死了三萬五千人(很多人被燒成灰所以死亡人數很難確定),戰後德方的估計高達13萬3千5百人。我覺得當雙方估計相差太大時,取其中間數,大概8萬人吧。
歌劇現場傳播
第7季(2012-2013)
馬作忠
September, 2012
紐約大都會歌劇團﹝Metropolitan Opera﹞於2006年開始,選擇數場星期六午場的演出,以高晰度技術﹝High Density,簡稱HD﹞,同步傳播到美、加和世界各國有上述高科技設備的電影院。今年第7季的歌劇,有下列12部:
1. L'Elisir d'Amore (Donizetti)
2012年10月13日下午1點 (東部時間) 再播: 11月7日星期三晚上當地時間6點半.
義大利華麗派﹝Bel Canto﹞作曲家多尼采堤﹝Gaetano Donizetti, 1797-1848﹞所作的“愛情的靈藥” ,初演於1832年的米蘭。歌劇中的詠嘆調“一滴情淚”非常有名. 是敘述一位鄉下老實忠厚的年青人,愛上一位美麗聰明又富有的少女,但是不敢表達。那位少女也喜歡他,可是又不能主動,所以有點著急,就常作些動作讓他吃醋,希望他能因此而積極追她。可是他不但沒有,反而向一位路過騙錢的江湖郎中買“愛情妙藥”,希望如那位郎中所說的,吃了他的藥,那女人就不得不愛他。這時剛好他那位富有的叔叔死了,留下一大筆遺產給他,很多女人知道而他毫不知情。於是很多未婚女人來向他示愛,他好驚奇那藥怎麼那麼管用。那位少女也驚訝怎麼忽然間來了那麼多情敵呢?後來她知道他原來為了她去向郎中買靈藥而感動得流淚,他看在眼裡,唱出“一滴情淚”。
2. Otello (Verdi)
2012年10月27日下午1點 (東部時間) 再播: 11月14日星期三晚上當地時間6點半.
歌劇”奧特羅”是義大利作曲家韋爾地﹝Giuseppe Verdi, 1813-1901﹞74歲時寫的最後一部作品,1887年初演於米蘭。” 奧特羅” 是根据莎士比亞的戲劇改編的. 奧特羅是威尼斯帝國的將官, 當他率領的艦隊, 打敗土耳其艦 隊歸來時, 民眾聚集在廣場歡迎. 奧特羅擢升凱西奧(Cassio) 為軍官, 招來衣阿高(Iago)的妒嫉, 散佈謠言, 說奧特羅的妻子黛絲莫娜(Desdemona) 和凱西奧私通, 導至後來奧特羅扼死妻子. 當他發現妻子被冤枉時, 以死謝罪. 她死前所唱的柳歌 (Williow Song) 和聖母頌 (Ave Maria) 都很動聽.
3. Ades's The Tempest - Met Premiere
2012年11月10日下午1點 (東部時間) 再播: 2012年11月28日星期三晚上當地時間六點半.
美國作曲家 Thomas Ades 所作並親自指揮. 我個人的偏見是二十世紀的音樂,是為兩百年後的人類所作的,就像我喜歡兩百年前的音樂一樣。
4. La Clemenza di Tito (Mozart)
2012年12月1下午1點 (東部時間) 再播: 2012年12月19日星期三晚上當地時間6點半.
Opera Seria是十八世紀初以前流行的歌劇形式. 莫扎特是十八世紀中以後的作曲家, 但他一直想寫一部Opera Seria, 就是這一部歌劇” 皇帝狄托的赦罪”. 故事發生在公元79 - 81的羅馬. 莫扎特在18天內匆忙地趕成, 為的是慶祝1791年皇帝Leopold II 登基為波西米亞國王. 三個月後, 莫扎特逝世. 歌劇的故事是癈王Vitellius的女兒維持麗亞 (Vitellia) 愛上新國王狄托, 卻恨他移愛另一女人. 乃和愛上她的西都司(Sextus) 採取報復性行動. 包括火燒參議院和謀殺皇帝. 縱火部分成功了, 但殺錯了人. 皇帝本來要立新歡為后, 但她另有所愛而婉拒. 因而改立舊愛維持麗亞為皇后. 可是她不知情而繼續她的報復行動. 皇帝知道了要謀殺他的陰謀, 西都司向皇帝自首. 維持麗亞要 西都司和她遠走高飛. 西都司被參議院判死罪. 當他和其化死罪犯被送進兢技場餵獅時, 維持麗亞終於承受不了良心的責罰而向皇帝自首, 眾人都得到 皇帝的赦罪.
5. Un Ballo Im Maschera (Verdi)
2012年12月8日下午1點 (東部時間) 再播: 2013年1月9日星期三晚上當地時間6點半.
歌劇“化裝舞會”是義大利作曲家韋爾地﹝Giuseppe Verdi, 1813-1901﹞所作,初演於1859年的羅馬。由於劇本有陰謀者反抗統治者成功,故事地點又是歐洲的城市,可能影射到某位王子或總督而通不過官方的審核,因此將劇本改為發生在遙遠的地方─美國的波士頓。你是波士頓的總督,有一位忠心耿耿為你賣命的州務卿,可是你卻愛上他的妻子,你還發現她也愛你。當州務卿發現真相後,和兩位陰謀者勾結,在化裝舞會中他開槍射中你,你告訴他你和她之間是清白的,同時赦免他射殺你的罪。
6.Aida (Verdi)
2012年12月15日下午1點 (東部時間) 再播: 2013年1月16日星期三晚上當地時間6點半
這是韋爾地﹝Verdi 1813-1901﹞於1871年所作的偉大的作品。原劇是作為埃及開羅(Cairo)的意大利歌劇院落成之用,而且內容是根據考古學家的提示。其故事如下:
當埃及入侵衣索比亞後,以為後者元氣大傷,需很長時間恢復。但衣國國王集結殘兵敗將,反攻埃及。埃及統帥拉達美﹝Radames﹞受命出征。拉達美和阿伊達相愛。阿伊達是公主的女奴,由衣國擄來的﹝沒有人知道她是衣國公主﹞。公主也愛上拉達美。這種三角戀愛的關係就是本劇的中心,也演變至悲慘的結局。
拉達美凱旋歸來,戰俘中包括衣國國王﹝阿伊達的父親﹞,埃及國王將公主許配給拉達美,阿伊達因而心碎,她父王看在眼裡,後來要她向拉達美刺探軍事機密而東山再起。阿伊達不肯,但被父王怒罵兼曉以大義。阿伊達左右為難,終而選擇忠孝而背叛愛情。拉達美因洩密被判在墓裡餓死。阿伊達父親戰死,她也知道拉達美會被判死,事先躲入墓裡與拉達美同死。公主在墓外哀傷,如果知道拉達美有阿伊達陪著,不知會有何反應? 歌劇中有數支著名的詠嘆調,大軍進行曲﹝常單獨出現在音樂會﹞和芭蕾舞,是值得一看再看的。
7.Les Troyens (Berlioz)
2013年1月5日中午12點 (東部時間) 再播: 2013年1月23日星期三晚上當地時間6點半
歌劇” 特洛伊人” 是法國作曲家貝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最偉大的歌劇, 因過於龐大而分成兩部. 第一部初演於1863年法國巴黎, 全部歌劇初演於31年後.
故事發生在3205年前” 木馬屠城”的尾聲和以後. 希腊軍在圍城十年後撤退, 留下龐大的木馬. 特洛伊人蜂擁到城外鬆氣, 圍著木馬. 國王的女兒卡桑 (Casandra) 預知災難將臨, 要她的未婚夫逃離.
特洛伊軍隊首領阿尼斯(Aeneas) 報告祭司, 懷疑木馬是希腊軍的詭計, 要放火燒燬. 但因海邊兩條巨蛇注視著而改變主意, 命令將木馬拖入城內祭神. 阿尼斯在睡夢中見到國王弟弟赫托(Hector) 的鬼魂, 要他逃離, 因為他註定找到將來統治世界的帝國 - -羅馬. 這時部下叫醒他, 因為希腊士兵從木馬中蜂擁出來屠殺, 他立刻率眾抵抗不成而逃離, 其他人都殉難. 阿尼斯帶著殘存軍隊, 經過立國才七年的卡薩基 (Carthage), 被寡居的皇后蒂荳 (Dido) 待為上賓, 而且雙雙墜入情網. 但他並未樂不思蜀而堅持繼續他的行程到羅馬. 她勸阻無效, 燒毀他的貢品後自盡.
8.Maria Stuarda (Donizetti)
2013年1月19日下午1點. (東部時間) 再播: 2013年2月6日星期三晚上當地時間6點半
義大利華麗派﹝Bel Canto﹞作曲家多尼采堤﹝Gaetano Donizetti, 1797-1848﹞所作的歌劇 “瑪莉. 史都華” 初演於1834 Naples, Italy. 瑪莉. 史都華是蘇格蘭女王, 她因謀殺親夫被判死罪, 她的表姐妹女王依莉莎白猶豫不決要簽判決書.
歷史上的瑪莉. 史都華生於1542年, 出生才6天就成為蘇格蘭女王, 6歲時被法國生母送去法國. 1558年 16歲時, 嫁給佛蘭西斯二世(Francis II). 次年, 他繼承為法王, 於是她成為法國和蘇格蘭王后. 她貪心還想兼英女王, 卻因謀殺親夫被判死刑.
9.Rigoletto (Verdi)
2013年2月16日下午1點 (東部時間) 再播: 2013年3月6日星期三晚上當地時間6點半
義大利作曲家韋爾地Giuseppe Verdi, 1813-1901) 所作. 黎哥雷駝是位駝背人,是公爵身邊的弄臣,專門設法弄女人來讓公爵玩弄,受害者包括其他大臣的妻女,當然引起公恨。黎先生雖醜,卻有一位美麗的女兒,他把女兒深藏著不敢讓公爵知道,那知公爵早已喬裝窮學生,取得黎小姐﹝吉爾達﹞的芳心。 那些大臣們以為黎駝子深閨藏嬌,把她搶來給公爵玩弄﹝黎駝子還蒙面幫著扶樓梯﹞。當黎先生發現女兒失蹤找來時木已成舟,當然傷心欲絕,發誓要討回公道。他雇了職業殺手要殺掉公爵,同時帶女兒去公爵獵艷的地方看公爵的真面目。那知當她知道公爵生命有危險時卻甘心當替死鬼而救了公爵一命。 老父看著垂死的傻女兒, 只好呼天說:“報應啊!”﹝Ah! La maledizione﹞。
10.Parsifal (Wagner)
2013年3月2日中午12點 (東部時間) 再播: 2013年3月20日星期三晚上當地時間6點半
德國作曲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所作的最後的歌劇“帕西法爾”, 1882 以音樂會方式演出, 1903年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演出歌劇. 中古世紀基督教徒很注重遺物(Relic). 耶穌在” 最後晚餐” 的酒杯(Holy Grail) 一直是有些人尋覓的物件, 包括這部歌劇的主人翁帕西法爾
11.Francesca da Rimini (Zandonai)
2013年3月16日下午1點 (東部時間) 再播: 2013年4月3日星期三晚上當地時間6點半
義大利作曲家詹多奈(Riccardo Zandornai, 1883 - 19440 ) 所作的歌劇 “佛蘭西絲” 是”da Mini” 家的大女兒, 嫁給馬家(Maletesta) 的長男凡尼(Giovanni), 鮮花插牛糞, 因凡尼奇醜無比還跛腳. 當初相親時, 馬家推出英俊的次男保羅(Paolo), 兩人一見鍾情. 婚後他們繼續偷情, 被小弟撞見. 小雖是獨眼龍, 卻也想偷腥, 向大嫂求歡被拒恨之入骨. 就趁他們幽會時向大哥通報, 大哥提劍來捉姦, 殺死兩人.
12.Giulio Cesare (Handel)
2013年4月27日下午1點 (東部時間) 再播: 2013年5月15日星期三晚上當地時間6點半
德國作曲家韓德爾 (George Handel, 1685 - 1759) 所作的歌劇“凱撒大帝”, 1742年初演於英國倫敦, 是凱撒征服埃及和其艷后Cleopartra 的故事.
以下是華府地區傳播的電影院,其他地區請上往網去找:www.metopera.org,按HD Live。2012 年9月5日開始售票. 購票必須趁早, 因為經常客滿.
AMC Mazza Gallerie 7
5300 Wisconsin Ave. NW
Washington, DC 20015
202-537-9551
Germantown 14
20000 Century Blvd.
Germantown, MD 20874
301-916-9235
AMC Tyson's Corner 16
7850 Tyson Corner Ctr.
McLean, VA 22102
703-734-6212
Ballston Commons 12
671 N. Glebe Rd.
Arlington, VA 22203
703-527-9730
AMC Hoffman 22
206 Swamp Fox Rd.
Alexandria, VA 22314
703-236-1083
Fairfax Towne Center
4110 West Ox Rd. Ste 12110
Fairfax, VA 22033
703-591-4994
“沒走過的路”和赫斯古堡
馬作忠
March, 2012
2010年8月,我曾在〈維聲〉介紹得過1923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愛爾蘭詩人葉芝﹝William Yates, 1865-1939﹞的詩“When You Are Old”﹝當妳年邁﹞,現在我介紹美國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的一首詩“The Road Not Taken”﹝沒走過的路﹞和位於加州的“赫斯古堡”﹝Hearst Castle﹞。
The Road Not Taken By Robert Frost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深秋的森林中有分叉兩條路
可惜我無法同時去涉足
我在路口久久站立沉思
我朝著其中一路遠遠望去
只見它蜿迴消失於遠處
我選擇類似的另一條
但也許更誘人的路
因為它的草地足跡稀少
如果也有眾多人踐踏過
地上留存的足跡理應相似
那天清晨落葉滿地
兩條路都未經腳足殘踏
啊,我就留下一徑改日再走吧!
但我知道路徑綿綿無盡,
一走下去就難再回頭啦!
也許多年後在某個地方
我將輕輕嘆息回顧往事,
一片森林分出兩條路,
我卻偏偏選擇足跡稀少的,
以至造成今天的我。
這首詩是今年3月1日在黃崑巖醫師﹝1933-2012﹞的葬禮上宣讀的。我想是因為黃醫師所走的路,是醫學上人烟稀少的路,他首先走醫學研究,後來醫學教育的路,研究、行政和教育,是大部分學醫的人不走的。
這首詩的含義是人的一生,常會遇到必須選擇的途徑,你選擇那一條路,決定你往後大半生的命運。我們又很少能走回頭路,回到上一個分叉路口再走另一條路的。這樣的人不是沒有,我們教會陳清芳牧師就是其中之一。他當初走的是很多人走的路-藥劑師,後來他往回走到上一次的分叉路口,選擇另一條行人稀少的路-牧師,繼續走下去,無怨無悔。
我在〈維聲〉2004年4月“二十世紀的人生﹝上﹞”這麼寫著: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常常面臨著選擇。有一段時期都在討論我們如何知道所選擇的是合乎上帝的旨意呢?有一個結論是當我們有選擇的機會時,所有的路都是主所安排的,因此你的選擇就合乎主的旨意。有的時候,我們完全沒有選擇的餘地﹝像是去金門或越南送死﹞,就只好完全交在主的手裡了。」
1955年高三將畢業時,我大概腦筋出了問題,居然想放棄保送台灣大學讀醫的機會,報名去考海軍機校的機械系,以從軍報國。後來還是選擇了當醫生的路。我倒是從未想過如果當初選另一條路會如何?當上馬總統?
1959年夏天,我剛讀完醫科四年級,暑假後﹝九月﹞就開始五年級到台大醫院臨床實習了﹝叫作Clinical Clerk﹞。那一年台灣開始預備軍官制度,不但剛畢業的七年級生﹝Dr. 黃包括在內﹞立刻服軍役,連五、六年級的學生都要參加暑假三個月的軍中基本訓練,我們變成醫科最資深的學生,沒能等到九月開學時,立刻到台大醫院報到,我被派到內科,跟著剛畢業在內科當醫師的謝惠美醫師,她是一位少見的清秀美麗的女生。
1962年我畢業了,服了一年預備軍官役,1963年夏天到台大醫院內科當了兩年住院醫師後來美,和高我三班的邱武雄醫師﹝他剛當完總住院醫師, Chief Resident or CR ﹞,同年出國,我們都在紐澤西﹝New Jersey﹞州,相距不遠。我在〈維聲〉2004年5月“二十世紀的人生﹝中﹞”這麼寫著:
「到美國不久,Dr. 邱開著100元買來的老爺車由60多哩以外的地方來看Dr. 許和我。我們三人都在台大內科待過,Dr. 邱是CR。當年有一些藥廠推銷員,因為住院醫師是打第一線,實際上﹝day to day﹞在看病人的,所以對住院醫師百般討好,為的是要我們用他們的藥。各科的CR通常在推銷員拜託之下,為住院醫師安排一些節目,例如上北投喝花酒洗溫泉,我不能否認我也去過,但我只是純吃飯,不喝酒也不搞對不起妻子的事﹝類似的陋習在美國也有,例如藥廠出錢支援醫院醫師再教育活動。北美台灣醫師協會每三月一次的聚餐演講,會員及配偶免費,客人每名$ 30,為何免費?因為藥廠出錢﹞。Dr. 邱是個family man,所以他當CR時,所有活動都包括配偶,例如去中央酒店吃飯和看表演。去金山海水浴場時更包括小孩。DR. 邱於6年後﹝1971﹞也搬來華府,他一個人來找工作面試後,租公寓時租約必須夫婦同簽,Dr. 邱拜託內人代還在紐約的邱太太簽字,反正老美看東方人都覺得同一臉孔,當Dr. 邱全家搬來時,公寓經理根本就不知道簽約的邱太太和真正的邱太太不同。第二年我們在馬州蒙郡的Flower Valley買了新屋,Dr. 邱也跟來,變成相距十棟家屋的鄰居,房子是同一型而左右相反。我家大女兒就是在讀高二時,去他家慶祝他大女兒生日而認識我未來的大女婿。Dr. 邱不幸於1988年英年早逝。1990年我們搬去北維州Fairfax,邱太太也搬來,又成為相距十棟家屋的鄰居,房子也是同一型式而左右相反。邱太太是我知道的這一代唯一不會開車的女人。有一次我遇到Dr. 邱的同學,他問起邱太太近況時說:『聽說她過得很好,有一位太太很照顧她,常開車載她到處跑。』我說那位太太就是內人,她說Dr. 邱臨終前曾拜託她照顧邱太太。她也曾拉邱太太到教會來而不成,因為邱太太不能接受童女生子的事實,願上帝開恩帶領。」
大概在1975年左右,Dr. 邱在家請客邀我們作陪,請的是他的同學黃崑巖和謝惠美夫婦,那時候他們倆人真是美女配俊男,令人羨慕的一對。Dr. 黃和Dr. 邱都在G. W.﹝喬治‧華盛頓﹞大學醫院工作。我記得Dr. 黃放映幻燈片,介紹他們去遊覽過的加州赫斯古堡﹝Hearst Castle﹞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1994年,三女兒在加州史坦福﹝Stanford﹞大學得到教育行政碩士﹝也在那兒認識了讀MBA的未來丈夫﹞,我們去參加她的畢業典禮後,就去赫斯古堡遊覽。
赫斯古堡完成於1947年,位於加州海邊San Simeon的山坡上,舊金山到洛杉磯的半途,距兩地各為兩百三十哩﹝大約由DC到紐約之遠﹞。我忘記1994年我們是如何去的,看了我拍的錄影,原來是從史坦福大學所在的Palo Alto坐遊覽車去的。
在山坡上遠望太平洋,有如我們去希臘旅遊時眺望地中海的情景,這也是當初William Hearst不惜花巨款蓋赫斯古堡的本意。古堡有165個房間和127畝大的庭院,和游泳池。是新古典式的建築。房間牆壁掛滿了歐洲的油畫和藝術品。
據說當年另一富人Stanford用了同額巨款,蓋了史坦福大學,造就了無數的人才。赫斯堡乃私人度假之別墅, 後來由其家族贈與加州政府,帶來了觀光收入。
也許是赫斯古堡風水欠佳,建造人William Hearst的孫女Patricia,後來被恐怖份子劫持後,自願或被迫去搶劫銀行被捕,是1970年代轟動全美的事件。
我有A & E﹝Arts & Entertainment﹞電視台製作的赫斯古堡DVD﹝長50分鐘﹞,有興趣的會友可以向教會借看。
費雪-狄斯考和舒伯特 "冬之旅"
馬作忠
July, 2012
狄特里斯希‧費雪-狄斯考﹝Dietrich Fisher-Dieskau﹞於今年五月十七日逝世。享年八十六,他是二十世紀偉大的男中音之一,除了歌劇之外,更以演唱徳國藝術歌而著名。
費雪-狄斯考出生於1925年,本姓費雪﹝Fischer﹞,狄斯考﹝Dieskau﹞是多年後第四任妻子加上的。父親是一位語言學家,母親則是一位教師。他們很早就發現兒子的音樂天份。16歲時,費雪就已跟名師學演唱,然後進了柏林音樂學院繼續深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服兵役,但落到位於意大利的美軍戰俘營中,但他仍然自學聲樂。戰爭結束後的1948年1月,費雪終于正式登台演唱,雖然他也活躍於歐洲歌劇院,但他的姓名幾乎等於藝術歌曲尤其是德國藝術歌曲。
“藝術歌曲”通常特指歐洲古典音樂中的一種歌曲型式,英語稱為Art Song,典型的藝術歌曲是由一位歌唱者與鋼琴伴奏一起演出。有時候多首藝術歌曲﹝Lieder﹞可以組成一組連篇歌典集﹝德語:Liederkreis,英語:Song cycle﹞一-由一串歌曲連接成單一故事或主題。作曲家舒伯特和舒曼都擅長寫作這類型的音樂作品,尤其是舒伯特。
提起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奧國人﹞,很多人會想起他最有名的第八號交響曲﹝又稱未完成“Unfinished” ,因為只有第一和第二樂章﹞,但他更著名的是藝術歌。他擅長於將詩照原有的韻味譜成“歌曲”。我所熟悉的有鱒魚、野玫瑰、音樂頌﹝An Die Musik﹞和歌曲集“美麗的磨坊少女”和“冬之旅”。
舒伯特的歌曲集“冬之旅”﹝Winterreise﹞是從穆勒﹝Wilhelm Mueller﹞的詩取材而譜成的,並沒有連貫的故事。這是在陰冷悽涼的嚴冬,一位失戀﹝他的戀人嫁了富商﹞外出流浪的青年所寫的抒情詩,詩裡瀰漫著傷感悲調,所以音樂也如此。以下是舒伯特歌曲集“冬之旅”24首歌的內容。
舒伯特:冬之旅
1.晚安
他和一位姑娘的戀情尚未開始就已結束,他在月夜下踏著厚雪離開,不願叫醒她道別,只在門上留下晚安的紙條。
2. 風向標
他心愛姑娘家的屋頂上,有一個風向標,隨風而擺動,就像命運擺弄的無常。他應該懂得,這女郎的忠誠就如風向標,為什麼要痛苦
?很快她就是個有錢的新娘。
3. 凍结的淚珠
臉頰上落下了,凍結的淚珠。我幾乎沒發覺,我已經在痛哭。淚水啊我的淚,你真的那麼冷酷,才結成了冰?就像冰冷的朝露。你卻是源自,我胸膛的熾熱,仿佛要融化,這一冬的冰雪!
4.麻木不仁
雪原上我徒勞的尋找,你的足跡和踪影。這裡曾是葱綠的田野,我擁著你翩翩而行。我想親吻大地,用我的熱淚,融化冰雪,露出泥土。我那裡去找鮮花?我那裡去找綠地?花兒都死了,泥土多麼荒寂。還有什麼信物,可以喚起我的回憶?可以重現她的芳容?我的痛,還在繼續。我的心如死灰,她也面若冰霜,要是有一天,我的心會復活,她的美貌也會重現榮光!
5. 菩提樹
很多人在小學時候可能唱過這首歌:
井旁邊大門前面,有一棵菩提樹,我曾在樹蔭底下,作過甜夢無數,我曾在樹皮上面,刻過愁緒無數,快樂和痛苦時候,常常走近這樹,常常走近這樹。彷彿像今天一樣,我流浪到深更,我在黑暗中經過,什麼都看不清,依稀聽見那樹枝,對我籟籟作聲,朋友來我這裡,你來找求安靜,你來找求安靜,冷風呼呼地吹來,正對著我的臉,頭上的帽被吹落,不忍轉身回看,離開了那地方,依舊唸唸不忘,我常聽見籟籟作聲;你會找到安靜,你會找到安靜。
對我來說,聽到這首歌的心情和當年第一次回台中看到小時候成長的地方完全不見了時一樣的傷感。
6.洪水
我的奪眶而出的眼淚,被雪花吸收結成冰,減低了燃燒般的痛苦。春天來到,冰雪溶化聚集成巨流,流向何方?經過市鎮,經過歡樂的大街,當流水感到燃燒般的痛苦時,就正好流過我戀人的家。
7.小溪旁
你流湍得多歡快,清澈的歡騰的小溪,可你總是沉默,不願留下告別的言語。你用堅硬的面具,隔絕了自己。沙灘中躺著的,是你冷硬的身體。我用銳利的石塊,在你身上刻下,我心上人的名字,還有那些日此,我們初次約會的日子,我離去的日子:殘破的指環纏繞著多少名字與數字。我的心啊,你是否認出小溪裡有你的幻影?你的冰層下面,是否也有激流在奔騰?
8.回眸
我踏著燃燒的火焰,雖然脚下被冰雪蓋滿;我不會停下來,哪怕喘一口氣,直到那塔樓再也看不見。每塊石頭都絆倒了我,我離開得多麼倉皇;每個房頂都有聒噪的烏鴉,把雪球和冰雹扔到我頭上。你迎接我時可不一樣,你這背信的村莊!夜鶯在明亮的窗前,與百靈競相歌唱。酸橙樹開花了,小溪在下面流淌,還有啊,女郎的眼睛在閃光-朋友啊,你還能怎麼樣。當我回想起那一天,我多想往後看一眼,我多想絆倒以後,就能回去默默的站在她門前。。
9.鬼火
我在深谷的深處,見到誘人的鬼火;就不用再擔心,在路途上的迷惑,我無所謂走入岐途;是路就會有目的,我們的歡樂,我們的悲傷,都是些鬼火的遊戲!沿著山脚下的河床,我默默的走我的路,所有河流都奔向大海,所有悲哀都奔向墳墓。
10.安息
我第一次發覺,我已多麼疲倦於是我躺下歇息;我總是不斷的流浪在那荒無人烟的路上,我的脚並不想休息,站著時風太冷太急,我的雙肩也感不到負擔,風暴把我吹著往前,在燒炭工的棚屋裡,我找到了庇護,我的翅膀還沒有停下,我的傷口多麼痛楚,在暴風裡掙扎的時候,我的心也那麼瘋狂,那麼堅強,在平靜中才知道,心裡的那根針,將伴隨我的一生。
11.春天的夢
我夢見繽紛的鮮花,那是五月的花朵;我夢見翠綠的草地,到處有鳥兒在歡歌,雄雞初啼的時候,我的眼睛已經醒來;外面又冷又黑,寒鴉在屋頂上徘徊,又是誰在窗戶上,畫上這些綠葉?莫非在嘲弄這個冬天裡,看見鮮花的做夢者?我夢見永恆的愛情,夢見美麗的女郎,夢見了心和熱吻,夢見歡樂和幸運,雄雞初啼的時候,已經把我的心叫醒,我孤零零的坐著,回想著我的夢境,我又閉上了眼睛,我的心跳裡還有熱情,窗外的樹葉何時才能變綠?我何時才見得到我的愛人?
12.孤獨
一片烏雲飄過了晴空,樹梢上吹過,一絲輕風,我上了路,步履蹣跚,生活歡樂光明,我淒零而孤單。啊,空氣多麼清澄,啊,世界多麼光明!暴風來的時候,我不會太傷心。
13. 郵差
街道上想起了郵號,你為什麼要狂跳,我的心?沒有你的信,沒有一封,你為什麼要激動,我的心?郵差就來自那個小鎮,那會兒有我從前的愛人,我的心!你是否想探出窗外,問一聲,那裡成了什麼樣子,我的心?
14.白髮蒼蒼
嚴霜給我的頭髮,穿上了一件白衣;仿佛我已白髮蒼蒼,我倒有點歡喜,可它一會兒就化了,我又是滿頭青絲,我為我的年輕悲哀,還有多久才能躺進棺材?從黃昏到黎明,多少人就白髮蒼蒼?誰相信呢?我的頭髮卻根本不是像他們那樣!
15. 烏鴉
有隻烏鴉緊隨著我,一直飛出了村莊,到了現在這個時候,還盤旋在我頭上。烏鴉啊,你這個怪物,幹嗎要緊追不捨?是不是想要,馬上,把我的屍體吞噬?不過,很快我就不會扶著拐杖,繼續在大地上流浪,烏鴉啊,你倒是真的忠誠地伴著我到了墳上!
16.最後的希望
五彩的葉子,掛滿了樹枝,我常常站在樹下,恍然若失,我要找一片葉子,放上我最後的希望;要是風吹落了它,就一切都完了。啊!要是葉子落到了地上,我的希望就隨之落下;我也會倒到地上,哀泣我的希望被埋葬。
17.村子裡
獵犬們在狂吠,他們的鐵鏈嚓嚓作響;人們在床上安睡,他夢見從不曾擁有的東西,他們從夢中的悲喜裡得到安慰。第二天早晨一切化為烏有。可是他們樂此不疲,指望在枕頭上找回,留給他們的痕跡。跟我走吧,你這不眠的獵狗!叫我在睡眠裡再也找不到安息!我做完了這所有的夢,幹嗎還要在安睡者中間游移?
18. 風雨飄摇的早晨
看吧,天空灰白色的外衣給狂風撕得粉碎!雲彩的殘片在飄飛,他們左衝右突,多麼疲乏。有一束火熱的光芒,突然破雲而出:這樣的一個早晨,偏偏最讓我欣慰!我的心看到的天空就像它自己一樣…這只是一個寒冬,顫慄的殘忍的寒冬!
19.騙局
有一束火光,在我面前親切的搖擺,我隨著它四處漫游;我跟緊了它,看它到處徘徊引誘著流浪者繼續向前。唉!我多可憐,滿心歡喜的前去受騙,我仿佛看見了冰雪和可怖的夜晚,還有溫暖明亮的屋子,親愛的人兒就在裡面…唉,我得到的只是虛幻!
20.路標
為何我要避開光明的大道,上面的人群熙熙攘攘,卻要尋找幽暗的路徑,在懸崖邊踽踽獨行?可我作的沒有錯,我要避開人群。把我驅進荒原的,是怎樣愚蠢的熱情?大道邊有一只路標,路標就指向村莊;我精疲力竭地向前走去,想找個地方躺一躺。路標就在我前面,在我的眼前堅如磐石。我要走上的道路,從來沒有人能歸返。
21.旅店
我脚下的路通向墓地,這可是借宿的好地方,我告訴自己,綠色的花圈就當作招牌,疲乏的漫游者們,到這冰冷的旅店裡來,可是,難道房間早已住滿?我遍體鱗傷,奄奄一息,冷血的主人,你真的要把我驅趕?就走吧,我忠誠的手杖啊,繼續向前。
22.勇氣
雪花沾上了雙頰,我把它抖落在地上。我的心在胸中痛哭,我卻在歡天喜地的歌唱。它說的話我聽不見,我沒長耳朵;我不懂它幹嗎要悲嘆,傻子才會悲嘆。我大步流星地走進世界,管它什麼疾風和暴雨!要是人間沒有上帝,上帝就是我們自己!
23.幻日
我看見,天上有三個太陽,我死死地盯住它們不放;它們也盯著我,好像不願意離開一樣,可是呀,你們都不是我的太陽!去盯著別人吧!從前,我也有過三個太陽;最愛的兩個已經不知去向,剩下的那個,你也走吧!我還是在黑暗中更自在。
24. 風琴師
有一位風琴師,他站在村口,努力地在琴鍵上,擺弄著凍僵的指頭,他沒穿鞋,深一脚淺一脚地踩著冰雪,他跟前的盤子還是空空如也,沒有人聽他的,也沒有人看他一眼,狼狗還向他咆哮,可是他全不在乎,任之泰然,他奏著琴,不會有停下的一天,陌生的老人,我能否隨你而去?在你的風琴上唱我的歌曲?
附註:我有費雪先生唱的“冬之旅”DVD,有興趣的兄姐可向教會借。
德勒斯登和仲夏夜音樂會
馬作忠
August, 2012
1945年2月13日,我還不到8歲,那時發生在身邊的事都已忘記,更不可能知道發生在遙遠的德國德勒斯登(Dresden)的事,也想不到有一天我會經過那裡,停留了三小時。那一天英國 773 架轟炸機飛臨德勒斯登上空,投下無數燒夷彈。接著 527 架美國重轟炸機炸了兩天(德勒斯登沒有高射炮)。這是英國發明的一種摧毀整個城市的作法﹕當中彈地區起火燃燒,高熱(可能熱到攝氏一千度)空氣上升到高空,近地面的冷空氣迅速往燃燒處補充,連帶把人吸進而燒死,甚至成灰,這叫作“Fire Storm”(火燒的風暴)。德勒斯登的建築物大多燒毀(直立著而沒有倒塌),六十五萬人口(其中一半是來自東部邊境的難民,因為蘇聯軍隊已戰勝往西推進)中,據英美方估計燒死了三萬五千人(很多人被燒成灰所以死亡人數很難確定),戰後德方的估計高達13萬3千5百人。我覺得當雙方估計相差太大時,取其中間數,大概8萬人吧。
德勒斯登位於德國東部的易北河(Elbe)邊,建城於1206年,幾百年發展下來,曾被一位波蘭國王兼管,那位國王除了會生小孩(三百位兒女)之外,還喜歡藝術,所以德勒斯登有很多美麗的巴洛克(Baroque)建築物,其中的茨溫格爾宮(Zwinger Palace)從十七世紀就改為博物館。所以德勒斯登有“北歐的佛羅倫斯”之稱。 戰後德勒斯登和東德屬於共產黨,所以在1989年共產解體之前,去那裡觀光幾乎不可能。1994年我們參加東歐旅行團,遊柏林之後,在去下一個宿夜站的捷克布拉格的半途中,就在此鎮停留三小時,包括吃午餐。我們停留的地方是易北河邊的一個廣場,中央有座騎馬的雕像(騎馬的人是不是那位多子的國王,我不知道)。背著河站立,右邊是森伯(Semper)歌劇院,前面是茨溫格爾宮,左邊是大教堂(還在整修)。導遊告訴我們,這二座建築物和廣場附近其他的建築物都毀於二次世界大戰。這三座完全是仿照原來的形狀重建的。我走到歌劇院門口想進去,但門鎖著,由於時間的限制,也不能進去王宮裡的博物館和藝術館參觀。
那一天是1994年9月22日。第二年的2月13日,我在英文華府郵報讀了德勒斯登被炸50週年的記念文章和當時炸後的照片﹕豎立著被燒黑但沒倒的建築物,現在每次看德勒斯登那個廣場四周的照片,我腦海中立刻呈現著被炸後的德勒斯登的影像。
德勒斯登不是軍事基地,為什麼會被炸呢?1945年初,蘇聯軍隊已打入德國東部向西推進,拿下德勒斯登是指日可待的事。原來那時候雖然英美聯合作戰,但英相邱吉爾是主策者,他的目標除了澈底摧毀納粹黨的軍力外,還要阻止蘇聯。美國總統羅斯福、英相邱吉爾和蘇聯的史達林一月中才在雅爾達舉行三巨頭密談(那次還出賣了中國)如何劃分戰後的歐洲。邱吉爾要讓史達林目睹英美聯軍威力的強大,同時要讓蘇聯拿下的德勒斯登是座死城(Dead City),因此決定轟炸。轟炸的結果,是否嚇阻了蘇聯,不得而知,但蘇聯得到的是一座死城,則是事實。那幾萬死難者可說死得冤枉。
1996年4月26日星期六下午,內人和我,還有親家夫婦(大女兒的公婆)一起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看歌劇“波希米亞人”(La Boheme),演出前出來一位男人,自稱是經理,我立刻聽到四周有“Uh oh”的聲音,因為這種情形都是宣佈臨時更改角色的。要知道很多歌劇迷是專為某人而來,並不喜歡臨時變更的。那一次倒不是,他宣佈女高音Angela Gheorghiu和男高音Roberto Alagna已於上午結了婚。這是喜事,大家都熱烈鼓掌。他們兩人是戲中的男女主角,演的又是情人,所以那場戲除了預期的美好外,還有點喜氣洋洋。這兩位可說是古代的所謂金童玉女,現代的俊女和帥哥。他們兩位的歌唱我都收錄在“燦爛星光”的DVD,但最難得是他們出現在以下的DVD。
這一張DVD叫“Classics on A Summer's Evening”(仲夏夜的音樂會),是1999年7月11日在德勒斯登的森伯歌劇院前的廣場,是戶外的音樂會。演奏台就在歌劇院門前和一座騎馬雕像之間,那位騎在馬背上的就是生了三百多位子女的國王叫Augustus The Strong (能生那麼多子女當然強壯啦)。
這場音樂會的指揮是 Giuseppe Sinopoli,台上的樂團大概是歌劇院的,合唱團則包括歌劇院的加上教堂的詩班,相當浩大。由於場地我熟悉,也見過這對夫婦在新婚當天唱戲,因此對於這張DVD(定價$ 29.99)倍覺親切。除了音樂美妙外,片中常出現高空腑覽德勒斯登的鏡頭,包括易北河上的橋和公路,證實它是個美麗的城市。
這場音樂會一共有十三個節目,只包括三位作曲家,就是浮爾第(Verdi),普契尼(Puccini)和比才(Bizet)。管絃曲四支都是歌劇的序曲,三支是合唱曲,剩下六支都屬於那對年青夫妻,除了同唱兩首愛的二重唱(Love duet)外,各人還獨唱兩首詠嘆調。片中的歌唱都有英文字幕。
1.歌劇“茶花女”序曲
浮爾第的序曲,大多暗示劇情,這首序曲開始很哀傷,因為那是最後一幕茶花女將死的音樂。接著的旋律(當鏡頭轉到易北河上時)是在第二幕中,當茶花女答應男友父親的請求離開男友,老父走開後,男友由巴黎籌錢回來時,茶花女哭著問他“你愛我嗎?你能愛我像我愛你一樣深嗎?”
2.歌劇“奧特羅”中的二重唱
這是威尼斯帝國將官奧特羅(Otello)率艦出征勝歸來和妻子久別勝新婚的二重唱。這部歌劇雖然也是浮爾第的傑作,但我個人並不喜歡。
3.鐵匠大合唱
歌劇“遊唱詩人”(Il Trovatore)中,那群吉普賽 (Gypsy) 人在山上唱的歌,我讀小學六年級時音樂老師就教我們唱了。可見台灣那時音樂水準有多高,可惜後來反共歌曲出籠,拉下了台灣的音樂水準。
4.歌劇“卡門”中的“花之歌”
士兵唐荷賽(Don Jose)因幫助卡門逃走而坐牢,出獄後來找她,沒多久,軍營晚點號角吹了,他急著回營,卡門生氣,懷疑他對她的愛,唐取出她初見面時擲給他的花,唱了這首“花之歌”,內容是“這是妳當初丟給我的花,我坐牢時一直保存著,雖然已經乾枯,但芬香仍在,我閉著眼,一坐就數小時,聞著花香,想像妳的臉孔,詛咒妳,為何要遇到妳?可是我立刻又罵我自己,我發現我心裡只有一個念頭,一個希望,就是再見妳一面,啊,卡門,我是妳的,我好愛妳”。
5.歌劇“蝴蝶夫人”中“那美好的一天”
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雖然已經是二十世紀,這一樁美國海軍中尉和日本少女的婚姻註定是一樁悲劇。這一首普契尼的“蝴蝶夫人”中“那美好的一天”是她丈夫回美三年毫無訊息,女僕懷疑男主人會不會回來時蝴蝶唱的﹕「那美好的一天來到時,有一艘軍艦,將由遠方海平線緩緩駛進港口。可是我不會去港口會他,我將在山頂上等候,也許等很久,我不在乎,他會由山下上坡走上來,遠遠地呼叫我的小名,可是我不回答,我要躲藏起來。別怕,我相信會有那麼一天的,我對他有信心」。沒錯,他回來了,帶著新婚的洋婆子妻子,要來帶他和蝴蝶所生的兒子回美,真是情何以堪?於是她切腹自殺,正是當他由山下跑上來呼叫她的小名時!
6.歌劇“Nabucco”序曲
見本文第13項
7.歌劇“卡門”序曲
這是一首很雄壯動聽的樂曲,裡面鬥牛的旋律很多人都很熟悉的。
8.歌劇“命運之力”中的“上帝給我平安吧!”
在所有男女間的愛情故事中,歌劇也好,現實世界也好,我以為浮爾第的這一部“命運之力”中的愛情故事最為悲慘。也許因為這樣,這部歌劇的序曲,開頭幾個音節,和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有異曲同功之效果,都代表命運在敲門。歌劇開始,一位少女的男友到家中找她,那位不喜歡他的老爸拿了長槍指著他,要他把他的手槍丟到地上,他依照指示,把手槍丟到地上,誰知手槍觸地走火,射死了老爸。他和她立刻逃走,雙方失去連絡。她的哥哥發誓找到天涯海角也要找到而且殺死他們兩人替老爸報仇。兩位男生彼此互不相識,改名換姓從了軍,踫巧在一起作戰,他還救過她的哥哥一命,兩人成為好友。後來她大哥知道這位好友就是殺父仇人,雖然他再三解釋那是手槍走火的不幸事故也沒有用,兩人決鬥,一路來到修道院門前,她的大哥不敵受了重傷,奄奄一息。她多年來打聽不到男友的下落,躲在這家修道院,唱這首悲傷的歌“平安,主啊,讓我得到平安吧!”,嘆息她這麼悲苦的一生,修女每天送來食物給她也不過是延長她的哀痛而已。唱完之後聽到門外有打鬥的聲音,出去一看卻是失散多年的男友和倒在地上流血的大哥,她趕快去扶起大哥。臨死的大哥認得是妹妹,在斷氣之前用匕首刺死了妹妹。
9.歌劇“托思卡”中的“燦爛星光”
畫家在牢獄的室外仰望滿天的星星,想到天亮後就要被槍決,唱出這首傷感動人的“燦爛星光”,想起女友,說再沒有比此刻更想活下去了(真是悔不當初搞政治)。唱完後女友興沖沖地趕到,告訴他好消息,他們可以相偕遠走高飛了,可是他仍舊必須經過行刑步驟,不過那槍決是假的,用的不是真彈。可憐她被警長騙了,行刑是真,男友死了,她也在追兵趕到逮捕她之前由監獄高牆上跳下身亡。這大概是惟一的男、女高音和男中音三位主角都死亡的歌劇。
10.歌劇“Luisa Miller”序曲
我從未看過這部歌劇,也沒有聽過其錄音。其故事簡單說來,少女Luisa是老兵Miller的女兒和主人伯爵的兒子相愛,兩人的父親都反對,後來兩人相偕服毒殉情。這首序曲聽來並無特殊之處,如果是暗示劇情,那麼其詠嘆調並不很動聽。
11.歌劇“蝴蝶夫人”中的愛情二重唱
美國海軍中尉平克敦(Pinkerton)在日本買來一位少女當新娘,這是兩人進洞房的二重唱,也是“蝴蝶”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候,此後每況愈下,終至切腹自殺。
12.歌劇“阿依達”中的凱旋慶祝,有名的大軍進行曲(Grand March),包括合唱和芭蕾舞,是這場音樂會的high point 。
13.被捉去巴比倫的猶太人的思鄉曲
浮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可說是最偉大的義大利歌劇作曲家。他寫了很多部旋律非常優美的歌劇。他的第一部成功的歌劇叫“那不可”(Nubucco) ,是有關巴比倫(Babylon )內部爭王位和殘害猶太人的故事。結局是廢王那不可在向耶和華祈求後奪回王位,釋放待刑的猶太人,毀滅所有偶像,隨已信教的女兒加入猶太教。我不知道聖經是否如此記載,但這是歌劇的故事。這一首合唱曲“回憶往時”是猶太人的思鄉曲,也是愛國歌曲,給當時義大利人爭自由爭自治的政治行動很大的啟示和激勵。 歌劇初演於1842年,59年後浮爾第逝世(享年88歲),在葬禮遊行中,民眾自動自發地唱出這首合唱曲。當時還沒有雷射小盤(CD)和隨身聽,民眾居然能唱出此曲,對我來說真是不可思議。
我在這一張DVD開始之前,加上一段由電視“古典綜藝節目Classic Arts Showcase”錄來的影像,是森伯歌劇院被炸毀前和重建後美侖美奐的情景。配樂是Weber的“魔彈射手”的序曲。
很多音樂家尤其是指揮壽命很長,但這場音樂會的指揮Sinopoli,於2001年4月20日在柏林指揮歌劇“阿依達”時,心臟病發作而死在指揮台,享年55歲。
捷克位於德國的東南方,有條河叫莫爾島河(Moldau), 捷克作曲家史美塔那(Bedrich Smetana) 寫了交響詩“我的祖國”組曲,其中曲調最優美的是“莫爾島河”。2002年8月中旬,莫爾島河氾濫成災,莫爾島河河水流到德國,叫易北河。易北河在德勒斯登那一段,夏天時水深2公尺,2002年8月16日高到9.16公尺(打破1845年8.77公尺的最高紀錄),因此這場音樂會的地區儘成澤國。德勒斯登可說是多災多難的城市。
附註: 台灣也有這張 DVD,翻譯成“仲夏夜的愛情二重唱”,我在網上找到惟一的網站,照抄如下﹕
內容大綱﹕ 這份現場演出完成於1999年7月11日,本片兩位歌唱家阿藍尼亞與喬琪歐夫婦新婚不久之際。一人是黃金男高音新世紀的絕對人選,另一位則是當代頂級首席抒情女高音。這也是這對首席歌唱家首次在國內發行的現場演出實況錄影。 特價 NT 790
歌劇現場傳播
第六季(2011-2012)
馬作忠
August, 2011
紐約大都會歌劇團﹝Metropolitan Opera﹞於2006年開始,選擇數場星期六午場的演出,以高晰度技術﹝High Density,簡稱HD﹞,同步傳播到美、加和世界各國有上述高科技設備的電影院。今年第六季的歌劇,有下列十一部:
1.Anna Bolena (Donizetti) 2011年10月15日下午1點 U.S. Encore: November 2, 2011 at 6:30 pm local time
義大利華麗派﹝Bel Canto﹞作曲家多尼采堤﹝Gaetano Donizetti, 1797-1848﹞所作的“安娜‧波麗娜” ,初演於1830年的米蘭﹝Milan﹞。歌劇的故事是根據英國王室的歷史,亨利八世的第二任和第三任皇后的史實。
十六世紀英國國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 1491-1547﹞,只活了五十六年,卻結過六次婚﹝還加上情婦﹞。六次婚姻的結局,可以六字總結:“休、軟、死;休、軟、存”。
第二任皇后是安娜‧波琳﹝Anne Boleyn﹞,就是這部歌劇的主角,亨利在娶她之前,必須先和首任皇后凱撒琳﹝Catherine of Aragon﹞離婚。可是當時的教皇不准,亨利因此和教皇決裂,從此英國教會就自成一派,不再受梵諦岡管轄。
三年後,亨利開始厭棄安娜而愛上安娜的秘書﹝Lady-in-Waiting﹞珍‧西摩﹝Jane Seymour﹞。
亨利知道安娜婚前鍾愛波西爵士﹝Lord Percy﹞,就將久被放逐外地的波西召回京城,藉機誣賴安娜和波西舊情復燃而斬首,由珍‧西摩接任皇后而劇終。
歷史事實是珍‧西摩後來死於難產。亨利一直沒有兒子,死後由安娜所生的女兒依莉沙白一世接位,統治英國四十五年之久。
2.Don Giovanni (Mozart) 2011年10月29日下午1點
U.S. Encore: November 16, 2011 at 6:30 pm local time
莫札特作曲的“唐喬凡尼” ,1787年初演於捷克布拉格。作家張繼高在「音樂雜誌」中說:“莫札特的歌劇,在輕鬆中每有嚴肅的主題,「唐喬凡尼」的結局,便裁定使玩弄愛情者得到天譴。這個歌劇的情節波濤起伏,引人入勝。加上如珠般的美妙旋律,洵為不朽之作。
故事簡單說來,唐是一位專門拈花惹草的貴族單身男子,他遇見女人,不是引誘就是強姦。被引誘的女人中有一位深深地愛上他,一直追著他。歌劇開始時,他正向一位淑女強暴未成,引來當總督的老爸,卻被唐刺傷致死。女兒和未婚夫誓言報仇追著他。所以這部歌劇從頭到尾,都是二女一男追著唐和他的男僕。他住處附近有農人舉行婚禮,他引誘新娘還打傷新郎。後來在教堂後院聽到總督的石像出聲警告他別再作惡,他不在乎,還邀石像去他家晚餐,當夜他死在石像手裡。
3.Siegfried (Wagner) 2011年11月5日中午12點
Encore dates to be determined
德國作曲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所作的四集龐大樂劇“尼伯龍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中的第三集。主人翁西福理﹝Siegfried﹞是上集中兩位孿生兄妹亂倫的結晶,他排除多般困難包括殺死怪獸,衝過火幕,解救了上集幕終前被判長眼的姨母,和她有情人終於上床的結局。
4.Satyagraha (Glass) 2011年11月19日下午1點
U.S. Encore: December 7, 2011 at 6:30 pm local time
美國作曲家Phillip Glass (1937- )所作的“沙亞格拉哈” ,華府郵報稱讚為“a profound and beautiful work of the theater” ,所以應該是類似“百老匯”的音樂劇。此劇作於1980年,是描述印度聖人甘地在南非的生活經驗。我個人的偏見是二十世紀的音樂,是為兩百年後的人類所作的,就像我喜歡兩百年前的音樂一樣。
5.Rodelinda (Handel) 2011年12月3日中午12點半
U.S. Encore: January 4, 2012 at 6:30 pm local time
德國作曲家韓德爾﹝George Frederick Handel, 1685-1759﹞最著名的作曲是神劇“彌賽亞”﹝Messiah﹞。除此之外,他還有兩部著名的歌劇,除了凱撒大帝”﹝Giulio Cesare﹞之外,就是這一部“羅德琳達”。
琳達是第七世紀義大利北部Lombardy王國的皇后,在政變混亂國王出走被認為已死之下穩定政權,“She's powerful. She's dependable. And she's smart. She's the kind of woman you want at your side.”﹝她有權利力,她可靠,而且聰明無比。她是任何男人都想佔有的女人﹞。
6.Faust (Gounod) 2011年12月10日下午1點
U.S. Encore: January 11, 2012 at 6:30 pm local time
法國作曲家古諾﹝Gounod 1818 - 1893﹞所作,初演於1859年的巴黎。本劇並沒有完全依照哥德的原著而只是其中浮士德和瑪格麗特的愛情故事。
年老的哲學家浮士德心灰意冷﹝我的診斷是他得了憂鬱症﹞,在黎明時分正要飲下毒藥自盡,聽到外面傳來年青婦女的笑聲而猶豫不決。他非常嚮往年輕的時光,因而求救於魔鬼,後者應聲而來。浮士德願意出賣他的靈魂,換來重回年青和瑪格麗特相愛的機會。
在魔鬼再三施展魔術﹝包括由女次高音扮唱的男友每碰到花朵,花就凋謝和送珠寶給瑪格麗特﹞後,浮士德終於得到瑪格麗特﹝她的“珠寶歌”是很著名的詠嘆調﹞。
但下一幕開始時,瑪格麗特抱著嬰兒等候遺棄她的浮士德歸來而不得。她的男友卻還一直陪著。這時哥哥和士兵們遠征歸來,由男友口中知道妹妹和浮士德的事。當哥哥遇見浮士德興師問罪起了衝突時,在魔鬼幫助下,浮士德刺死她哥哥。哥哥斷氣前詛咒妹妹。
瑪格麗特進入教堂祈禱,但她不知道魔鬼安排在那裡定她的罪,永淪地獄,她逃離教堂,發現嬰兒死亡,她被逮捕入獄。浮士德和魔鬼來到監獄﹝著名的三重唱﹞,瑪格麗特精神恍惚,但最後祈求天使拯救她的靈魂,終於得救昇天,魔鬼失敗。
巴黎觀眾傳統上喜歡偉大的巴蕾舞,所以古諾增加一景,叫作“Walpurgis Night”﹝4月30日,相當於美國的10月31日Halloween Night﹞,魔鬼帶浮士德下地獄的晚會,遇見過去的名鬼例如埃及艷后﹝Cleopatra﹞和海倫﹝Helen of Troy,木馬屠城記的禍首﹞等等。但很多別處的歌劇院省掉這一景。1965年我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看“浮士德”時,特別對“Walpurgis Night”留下深刻的印象。現在我仍舊喜歡“浮士德”全劇輕快的音樂,尤其那6首巴蕾舞曲。
7.The Enchanted Island 2012年1月21日下午1點
U.S. Encore: March 13, 2012 at 6:30 pm local time
這是巴洛克﹝Baroque﹞時代作曲家韓德爾﹝Handel﹞,維渥第﹝Vivaldi﹞,拉妙﹝Rameau﹞和其他作曲家的集碎,編成的音樂劇。
8.Goetterdammerung (wagner) 2012年2月11日中午12點
Encore dates to be determined
參見第3項,這是“尼伯龍指環”的完結篇“神祇的沒落”。西福理﹝Siegfried﹞給布侖希黛﹝Bruennhilde﹞指環作為定情禮後,開始一連串的冒險行動。後來他和她都被人殺死以火焚屍,大火沖天也燒毀了天宮,萊茵河氾濫滅火,三仙女也搶到指環和捉到放火的人。指環終於物歸原主。
9.Ernani (Verdi) 2012年2月25日下午1點
U.S. Encore: March 14, 2012 at 6:30 pm local time
“爾納尼”是義大利作曲家韋爾地﹝Giuseppe Verdi, 1813-1901﹞的早期作品,1844年初演於威尼斯。
在西班牙1519年的內戰中,本為貴族的唐璜﹝Don Juan﹞失去一切而淪為強盜首領自稱為“爾納尼”。消息傳來,他心愛的埃維拉﹝Elvira﹞被迫將和叔叔西瓦﹝Silva﹞結婚,乃喬裝進入西瓦家中,但國王比他先到向埃維拉求愛被拒,和爾納尼起衝突。國王認出他是誰,兩人正要決鬥時西瓦回到家,看到兩位陌生人當然氣憤,當他知道國王在場時當然求恕,國王也恕免兩人。
婚禮準備繼續進行,爾納尼又喬裝來興師問罪,當他和埃維拉相擁時,被回家的西瓦撞見,但當國王又來到時,西瓦必須藏好爾納尼以便決鬥﹝其實他將爾納尼交給國王就達到報復的目的了﹞。爾納尼因為西瓦救了他,就發誓他的命是西瓦的,西瓦可以隨時索命。長話短說,最後國王賜埃維拉和爾納尼成婚,新婚之夜西瓦來到索命,爾納尼二話不說自刺身亡。
10.Manon (Massenet) 2012年4月7日中午12點
U.S. Encore: April 25, 2012 at 6:30 pm local time
“曼儂”是法國作曲家馬思奈﹝Jules Massenet, 1842-1912﹞所作,1884年初演於巴黎。
美女曼儂在被送去修女院途中遇到薛華里﹝Chevalier Des Grieux﹞,兩人一見鍾情,相偕逃到巴黎。薛華里寫信給老爸徵求同意婚事。曼儂的堂兄和朋友布利﹝Bretigny﹞來說薛父要報警捉兒子,曼儂信以為真, 和富有的布利同居過著富裕的生活,成為巴黎社交圈名女人。
曼儂聽薛父說兒子因失戀灰心要當神父,就決心去找薛華里,兩人相偕回到巴黎。不久兩人沒錢,曼儂逼他去賭博。他贏了但被布利指控詐賭,和曼儂是幫凶,兩人因而都入獄。薛父只願意救子出獄而不管曼儂。薛華里和曼儂的堂兄想盡辦法幫曼儂逃獄都不成功,曼農終於病死在獄中。
11.La Traviata (Verdi) 2012年4月14日下午1點
U.S. Encore: May 2, 2012 at 6:30 pm local time
茶花女是2006年我介紹的第一部歌劇,是1853年初演於威尼斯。
茶花女﹝Violetta維奧麗特﹞是巴黎的名妓,在她青樓賣笑的生涯中,出現了用真情愛她的阿非列德﹝Afredo Germont﹞。1840年的某天,茶花女家裡賓客雲集,在一群尋歡客中,阿非是惟一來尋找愛情的人。他為茶花女的美麗溫婉所迷醉,可是在風塵中打滾的茶花女,不信有人真心地愛上了她。
舞會就要開始,身染疾病﹝肺病﹞的她幾乎昏倒,但勸客人不要介意,繼續尋歡。阿非並沒有跟著大家離開而留下來靜靜地在旁陪她,使她很動心,不過當她想到自己的卑賤身世時,不覺就失去了自信。 阿非對她鍥而不捨,最後他的真誠贏得她的信賴。茶花女乃洗淨鉛華,跳出風塵,在鄉下一棟安靜的房子和阿非同居下來,企圖付託終身。這一段日子﹝三個月﹞是甜蜜的,一對情人朝夕相廝守,但家庭的開支則靠她的積蓄來應付。不久坐吃山空,茶花女連手飾都賣光了,阿非聞訊後決定回巴黎去籌錢。
阿非出門不久,茶花女被昔日的女友找到住所而來函邀請她參加當晚的舞會,茶花女不想去。這時阿非的父親找上門來,老父對兒子的荒唐行為大為不滿,更明顯地鄙夷茶花女的身世,聲色俱厲地告訴她不要再同他兒子來往。不過當老人明白茶花女靠賣手飾來維持兩人的生活時,也不禁對這個癡情的「神女」起了三分憐愛同情之意。可是老人依然希望她能永遠離開他兒子,因為阿非的姐姐將要嫁給一位貴族,如果阿非娶了一位妓女,勢將影響來家聲而破壞了他女兒這門親事。茶花女最初不答應,但經不起老人再三懇求,乃決定犧牲愛情,痛苦地接受老人的請求,於是她重墮風塵,去參加當晚女友的舞會,因為那是惟一讓阿非死心而離開她的手段。
阿非不知內情,氣憤這個女人水性楊花,找到當晚舞會地點,激忿地狂賭,卻手氣奇佳贏了錢,當眾把錢摔在茶花女身上侮辱她,還用極惡毒的話罵她。茶花女受此刺激就病倒了。不久病勢越來越重。此時阿非的老父對強迫拆散這一對戀人的事也已反悔,於是他把真相告訴兒子,並寫了一封信向茶花女致歉。阿非連忙趕來見茶花女,但已太遲,茶花女病入膏肓,在阿非老父趕到後死去。
這一季著名的演唱者如下:
Anna Netrebko來自俄國﹝Russia﹞的女高音,除了挑大樑,在本季首演夜﹝Opening Night, 9/26/11 6:30 PM﹞主唱Anna Bolena和10/15/11的HD Live外,還出現在4/7/12的曼儂HD Live。
10/29/11的Don Giovanni,更是巨星雲集,包括男中音Mariusz Kwiecien挑大樑,還有女高音Barbara Frittoli,男高音Matthew Polenzani﹝還出現在4/14/12的茶花女﹞,男高音Ramon Vargas和男中音John Relyea。
美國女高音Deborah Voigt主唱尼伯龍指環的第三集Siegfried (11/5/11)和第四集Gaetterdaemmerung (2/11/12)。
美國女高音Renee Fleming主唱Rodelinda (12/3/11)。
德國男高音Jonas Kaufmann主唱浮士德 (12/10/11)。這是值得注意的新巨星,Met. Opera還為他開獨唱會,在10/30/11星期日下午四點。
俄國男中音Dmitri Hvorostovsky出現在Ernani (2/25/12)和茶花女 (4/14/12)。
Last but not the least, 法國女高音Natalie Dessay主唱茶花女 (4/14/12)。
以下是華府地區去年傳播的電影院,今年大概也是一樣,其他地區請上往網去找:www.metopera.org,按HD Live。
AMC Mazza Gallerie 7
5300 Wisconsin Ave. NW
Washington, DC 20015
202-537-9551
Germantown 14
20000 Century Blvd.
Germantown, MD 20874
301-916-9235
AMC Tyson's Corner 16
7850 Tyson Corner Ctr.
McLean, VA 22102
703-734-6212
Ballston Commons 12
671 N. Glebe Rd.
Arlington, VA 22203
703-527-9730
AMC Hoffman 22
206 Swamp Fox Rd.
Alexandria, VA 22314
703-236-1083
Fairfax Towne Center
4110 West Ox Rd. Ste 12110
Fairfax, VA 22033
703-591-4994
浮士德 [Faust]
馬作忠
June, 2011
浮士德是英文Faust的中譯,拉丁文是Faustus,有幸運的意義。浮士德是德國最重要的傳奇人物。雖然他是一位很成功的學者,但是不滿足,在年老時將他的靈魂賣給魔鬼,換來青春和世間的享樂。數百年來,浮士德一詞和它的形容詞Faustian﹝浮士德的…﹞已被延伸為“放棄道德追求成功和權力”的人。
浮士德的故事於16世紀流傳到英國,文學家Christopher Marlowe寫了著名的劇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劇”。兩百年後,德國詩人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 ﹞綜合基督教、中古時期、羅馬、東歐和希臘的文學和哲學,寫了更著名的敘事詩“Faust”。
歌德的“浮士德”是敘述浮士德博士追求生命的真諦。當他年老在追求知識、權力和享樂而感到挫折時,引起了魔鬼的注意,派了使者梅菲﹝Mephistopheles﹞和浮士德訂約。梅菲將為浮士德差用,直到浮士德享盡了人間歡樂時,梅菲就帶著浮士德的靈魂到地獄去。浮士德願意簽約,因為他覺得人生的享樂永無盡期,所以不可能隨梅菲到地獄去的。
歌德的“浮士德”激發了數名作曲家的靈感,所作的傑作如下:
1.歌劇
Charles Gounod﹝古諾﹞:Faust
Arrigo Boito:Metistof
Hector Berzlioz﹝貝遼士﹞:The Damnation of Faust ﹝浮士德的詛咒﹞
2.管絃樂
Robert Schumann﹝修曼﹞:Scenes from Goethe's Faust
Gustav Mahler﹝馬勒﹞:第8號交響曲
Franz Liszt﹝李斯特﹞:浮士德交響曲
Havergal Brian:歌德交響曲
在歌劇中,貝遼士﹝以幻想交響曲Symphonie Fantastique而著名﹞的“The Damnation of Faust﹝浮士德的詛咒﹞”很少演出,但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曾於2008年11月20日現場以高晰度﹝HD或High Definition﹞傳播到世界各地有HD設備的電影院,我曾去電影院看,後來在電視傳播時我也錄下為DVD。
1965年我初到紐約,一年間曾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看了十部歌劇,其中一部就是古諾的“浮士德” ,由於地獄的景像是芭蕾舞,留下很深刻的印像,覺得地獄如果真的那樣也不錯的。1976年美國建國兩百年慶典,有三家歐洲的歌劇團來華府演出,其中巴黎歌劇團﹝Paris Opera﹞演出古諾的“浮士德” ,可惜沒有芭蕾舞。
多年不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今年新季節﹝2011-2012﹞將推出古諾的“浮士德” ,時間在十一月底到明年一月初,共十四場,其中12月10日星期六下午一點的午場,很可能是今年的現場HD傳播的一場,因為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現場HD傳播已有五年,成效甚佳,所以今年一定會繼續下去。不論我會不會去紐約看,也會去電影院再看一次的。
倫敦的皇家歌劇院曾於2004年6月19日上演古諾的“浮士德” ,其DVD於2010年上市,最近我從Amazon網站買到,雖然我已有兩部不同版本的“浮士德” ,但都是從錄影帶製成DVD,影像不佳,這一部就好得多了。“浮士德”歌劇的故事曾登於〈維聲〉﹝2007年12月﹞,現摘錄如下:
“浮士德”﹝Faust﹞
法國作曲家古諾﹝Gounod 1818 - 1893﹞所作,初演於1859年的巴黎。本劇並沒有完全依照哥德的原著而只是其中浮士德和瑪格麗特的愛情故事。
年老的哲學家浮士德心灰意冷﹝我的診斷是他得了憂鬱症﹞,在黎明時分正要飲下毒藥自盡,聽到外面傳來年青婦女的笑聲而猶豫不決。他非常嚮往年輕的時光,因而求救於魔鬼,後者應聲而來。浮士德願意出賣他的靈魂,換來重回年青和瑪格麗特相愛的機會。
在魔鬼再三施展魔術﹝包括由女次高音扮唱的男友每碰到花朵,花就凋謝和送珠寶給瑪格麗特﹞後,浮士德終於得到瑪格麗特﹝她的“珠寶歌”是很著名的詠嘆調﹞。
但下一幕開始時,瑪格麗特抱著嬰兒等候遺棄她的浮士德歸來而不得。她的男友卻還一直陪著。這時哥哥和士兵們遠征歸來,由男友口中知道妹妹和浮士德的事。當哥哥遇見浮士德興師問罪起了衝突時,在魔鬼幫助下,浮士德刺死她哥哥。哥哥斷氣前詛咒妹妹。
瑪格麗特進入教堂祈禱,但她不知道魔鬼安排在那裡定她的罪,永淪地獄,她逃離教堂,發現嬰兒死亡,她被逮捕入獄。浮士德和魔鬼來到監獄﹝著名的三重唱﹞,瑪格麗特精神恍惚,但最後祈求天使拯救她的靈魂,終於得救昇天,魔鬼失敗。
巴黎觀眾傳統上喜歡偉大的巴蕾舞,所以古諾增加一景,叫作“Walpurgis Night”﹝4月30日,相當於美國的10月31日Halloween Night﹞,魔鬼帶浮士德下地獄的晚會,遇見過去的名鬼例如埃及艷后﹝Cleopatra﹞和海倫﹝Helen of Troy,木馬屠城記的禍首﹞等等。但很多別處的歌劇院省掉這一景。1965年我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看“浮士德”時,特別對“Walpurgis Night”留下深刻的印象。現在我仍舊喜歡“浮士德”全劇輕快的音樂,尤其那6首巴蕾舞曲。
我將奉獻貝遼士的“浮士德的詛咒”和古諾“浮士得”的DVD給教會,讓有興趣的會友借看。
貝多芬和皇帝
馬作忠
September, 2011
樂聖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生於德國波昂﹝Bonn﹞,母親是廚子,父親是嗜酒成性的音樂家。他們是從荷蘭移居德國的。貝多芬童年非常不幸,父親經常半夜酒醉歸來,把他從床上拖起,督責他練習彈奏鋼琴。貝多芬永不因為貧窮、困乏、勞苦和沒有父愛的生活而氣餒。
成年後,貝多芬移居維也納﹝奧國的首都﹞。從1791年到1809年的18年間,奧國和法國發生四次戰爭。貝多芬在寫給德國友人的信中說:「鼓聲和砲聲連綿不斷,人們痛苦不堪。」但在1802到1808六年間,他以非凡的速度,作了下列的樂曲:
1. 五首交響曲﹝第二號至第六號﹞。
2. 第三和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和小提琴協奏曲。
3. 三首四重奏和兩首三重奏,還有三琴協奏曲﹝Triple Concerto, 小提琴,大提琴和鋼琴的協奏曲﹞。
4. 四首小提琴奏鳴曲和六首鋼琴奏鳴曲。
5. 惟一的歌劇“Fidelio”的首版和第一次修正本。
6. 神劇“橄欖山的基督” ,“彌賽曲”和“合唱幻想曲”﹝Choral Fantasy﹞。
1809年4月,奧國向法國宣戰。一個月後,拿破侖﹝Napoleon Bonaparte﹞的軍隊攻到維也納郊外。奧國皇帝攜眷逃亡。在最壞的5月11日夜晚,貝多芬走過狼藉不堪的街道,到他弟弟的家避難,以枕頭掩蓋雙耳,希望保存僅剩的聽力。
過了夏天,貝多芬終於重獲作曲的能力,開始寫第五號鋼琴協奏曲。也許因為有這樣的背景,這首協奏曲被當時的樂評認為有爭自由的願景﹝Vision﹞。
這首鋼琴協奏曲的特點在於它的長度,長於他的第五號“命運”交響曲而和他的第三號“英雄”交響曲相當。當這首協奏曲1812年首次在維也納演出時,據說聽眾中有一位法國軍官聽完後大喊“C' est 1' Empreur!“﹝“這是皇帝!”﹞ ,因而得到“皇帝”協奏曲的綽號。
“皇帝協奏曲”經常在音樂廳演出。20世紀有三位著名的鋼琴家:Rudolf Serkin, Vladimir Horowitz和Claudio Arrau。我曾在現場聽過Rudolf Serkin演奏“皇帝協奏曲” ,但智利籍的Claudio Arrau的演奏生涯最長,足跡遍及全球各國﹝除了中國和台灣﹞,因為他常常演奏“皇帝協奏曲”而得到“皇帝”的綽號。
這位“皇帝”出生於1903年的智利,上有兄、姊各一位,父親是外科醫生,但在他一歲時騎馬摔倒而死。母親當鋼琴老師來撫養三位幼兒女。Claudio在兩歲時,就能在鋼琴前辨別貝多芬和別的作曲家的鋼琴曲。六歲時開始到處演出。當他在智利總統座前演奏後,總統安排他在國會演出,由國會通過撥款送他和媽媽到德國學琴十年。
1984年他回到久別十七年的智利,就在聖地牙哥﹝Santiego﹞可容納五千人的大教堂內,演奏“皇帝協奏曲” ,免費招待十七歲以下的青少年,因為他們沒有機會聽他演奏。當時教堂外的廣場還有五千人站在雨中聆聽這位81歲的“皇帝”演奏“皇帝”協奏曲。七年後他過世,享年88。
位於馬州North Bethesda的Strathmore音樂廳 ,在今年11月5日星期六晚上8點和11月6日星期日下午3點,各有一場全是貝多芬﹝All Beethoven﹞的音樂會,節目是:
Prometheus序曲﹝同名的芭蕾舞劇的序曲﹞。
“皇帝”協奏曲。 第6號“田園”交響曲。
七歲小孩到17歲青少年免費,免費票須到票房或電話訂票﹝301-581-5800﹞,是家中有學琴小孩現場看“皇帝”協奏曲的好機會,別錯過。
貝多芬其他著名的作曲如下:
1. Egmont Overture:
Egmont伯爵﹝1522-1568﹞是德國文豪歌德於1788年筆下的悲劇歷史人物。全部戲劇的配樂是貝多芬所作的,這是開始的序曲。
Egmont是荷蘭的貴族,本來忠於西班牙國王菲力浦二世﹝Philip II﹞。他反對國王在荷蘭地區的高壓政策,但也無法支持當地的反叛軍行動,卻被國王以叛國罪斬首。
2. Leonore Overture No. 3
Leonore是貝多芬惟一的歌劇“Fidelio”中的女英雄﹝Heroine﹞,為了救夫而女扮男裝。貝多芬修改過四次,每次都有新的序曲。這是第三版的序曲,但最後的版本“Fidelio”也有它自己的序曲。
3. Fidelio Overture
“Fidelio”是貝多芬惟一歌劇的最後版本,初演於1814年的維也納。歌劇的故事很類似一百四十年後的台灣﹝1950年代﹞,你可能突然消失﹝被逮捕﹞而親人不知你的下落。貴婦Leonore因為丈夫Florestan﹝西班牙貴族﹞失蹤,為了救夫而女扮男裝,到關政治犯的牢獄當獄卒而在獄中暗地尋夫,果然找到了被關在黑牢的丈夫,最終得到總督的特赦而回家團聚,也讓愛上她﹝以為是他﹞的典獄長的女兒大失所望。
在我的記憶中,維也納歌劇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英、美盟軍炸毀,十年後重建落成開演的第一部歌劇就是貝多芬的歌劇“Fidelio”。我曾在1990年代初期兩度來到這家歌劇院看過兩次歌劇:多尼采堤的“蘭瑪摩耳的露西”﹝Donizetti's “Lucia di Lammermoor”﹞和華格納的“洛安格林”﹝Wagner's “Lohengrin” ,裡面的新娘進行曲就是現今的”Here Comes The Bride”, 參加過婚禮的人應該都熟悉的﹞。
4. Choral Fantasy - Fantasy for Piano, Choir and Orchestra
貝多芬這一部鋼琴、合唱和交響樂團的龐大作曲是1808年和他的第5號﹝“命運”﹞、第6號﹝“田園”﹞交響曲一起首演的。事先他請詩人Christoph Kuffner寫了這首歌詞的詩。原文為德文,其英文譯本如下,我無法譯成中文的詩,因為詩,無論是舊或新,都非我所專長。
Graceful, Charming and Sweet is the sound
Of our life's harmonies,
and from a sense of beauty arise
Flowers which eternally bloom.
Peace and joy advance in perfect concord,
like the changing play of the waves.
All that was harsh and hostile,
has turned into sublime delight.
When music's enchantment reigns,
speaking of the sacred word,
magnificence takes form,
The night and the tempest turns to light:
In outward peace and inward bliss
Reign the fortunate ones.
All art in the spring's sun
Lets light flow from both.
Greatness, once it has pierced the heart,
Then blooms anew in all its beauty.
Once one's being has taken fight,
A choir of spirits resounds in response.
Accept then, you beautiful souls,
Joyously the gifts of high art.
When love and strength are united,
God's grace is bestowed upon man.
拉哈曼尼諾夫
(Sergei Rachmaninoff 1873-1942)
馬作忠
December, 2011
俄國作曲家拉哈曼尼諾夫除了作曲之外,還是一位傑出的鋼琴演奏家和指揮。他被公認為俄國浪漫時期晚期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由於他的鋼琴技巧,作曲著重於鋼琴。
拉哈曼尼諾夫於1873年出生於俄國西北部的小鎮。雙親是業餘的鋼琴演奏家。四歲時,母親隨意教他彈鋼琴,但九歲時,祖父從聖彼得堡雇來一位鋼琴教師教他兩、三年之久。全家遷居到聖彼得堡,他就讀於音樂學校。十四歲時,單身到莫斯科的皇家音樂學校就學。他的雙親安排他住在鋼琴教師家裡。
那時他已呈現鋼琴演奏和作曲的才華。他在學生時代所作的單幕歌劇“Aleko”得到作曲的金牌獎。他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和數首鋼琴曲接著出爐,其中的升C小調前奏曲最著名,售出了一千多份的樂譜而聞名於俄國和歐洲。
他在音樂學校就讀時遇到著名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後者成為他重要的老師,還請他為芭蕾舞劇“睡美人”作了鋼琴變奏曲。
1892年他從莫斯科音樂學校畢業。次年柴可夫斯基的逝世對他的打擊很大,他立刻作了一首三重奏曲記念他的老師。1897年他的第一號交響曲初演,但被樂評家批評和攻擊得體無完膚,使他極度傷心,此後三年間寫不出任何樂曲。
1900年他開始接受心理治療而漸漸恢復自信。次年作出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初演時他親自彈鋼琴,非常成功而為廣受歡迎的協奏曲,一直風行到現在。
由於他的指揮傑出,1904年受聘為Bolshoi歌劇院的指揮,兩年後因政治原因而辭職。在意大利短暫停留後,到德國的德勒斯登﹝Dresden﹞停留了三個冬天,致力於作曲。夏天則回到俄國的老家。
1909年他首次到美國巡迴演奏,還因此作了第三號鋼琴協奏曲而成為美國的知名人物。不過他並不滿意而拒絕後來在美國演奏的邀請,也拒絕應聘為波士頓交響樂團的指揮。
1917年俄國的革命改變了俄國,也使他失去家產和職業。他全家遷居芬蘭的赫爾辛基,且在北歐巡迴演出,雖然他再三拒絕到美國演奏的邀請,但覺得來美國可能更有前途,因而在1918年11月來到紐約。不久在四個月間演出了40場。1921年在美國買屋定居下來。
由於演奏生涯繁忙,作曲就緩慢下來。從1918年到1943年逝世,他只作出6部樂曲。但主要原因還是思鄉症,似乎是離開了俄國,也就失去靈感。他作曲能力的恢復是他在瑞士蓋屋之後的事。從1932到1939年,每年夏天他都到瑞士的家短住。那裡很像他在俄國的老家,因而重獲靈感而作出著名的“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第三號交響曲和交響舞曲﹝1941年在美國費城初演﹞。
1942年底,他在巡迴演出中生病,被診斷為惡性黑色素瘤,三個月後逝世於加州寓所,只差四天就滿七十歲。
1954年電影“Rhapsody”﹝狂想曲﹞,片頭和最後故事情節,都是拉哈曼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配樂。1945年有一首流行歌曲“Full Moon and Empty Arms ” ,來自這首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的第二主題的旋律。歌名的中譯也許可意譯為“抬頭望明月,低頭思女友”。
尋人啟事
馬作忠
February, 2012
歷年來美國職業足球賽的超級盃﹝Super Bowl﹞一直是電視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今年二月五日的第46屆超級盃也不例外,尤其是中場12分鐘的表演,更為轟動。因為表演的藝人是聞名的歌星Maddona,雖已53歲,但徐娘未老,看來不過三十多歲而已。
我看過她在1985年的電影“Desperately Seeking Susan”﹝“幾乎絕望地尋找蘇珊”﹞。電影片名來自其中登在紐約報紙的尋人啟事﹝Personal Ad﹞。她演其中的蘇珊,尋人啟事是她和經常分開的男友到每一都市的聯絡方法,因為那個尚未電腦化的非數字﹝Analog﹞時代,連行動電話也沒有。
以前在台灣時﹝1960年代﹞,報紙的分類廣告欄也常有尋人啟事,偶而有“警告逃妻”的,則是離婚的一種手段,如果逃妻沒有反應,丈夫就可單方在法庭訴請離婚。
四十年來,我一直在尋找一位失去聯絡的朋友。細心的讀者,也許知道我在找誰?
1998年以來,我登在〈維聲〉的文章,曾由教會的黃文杰兄幫我放在網路﹝Internet﹞上,現在的網址已改為:www.williemaar.com,歡迎大家上網瀏覽。
首先,在2000年5月“二十世紀的人生”﹝中﹞,最後一段,我這麼說:
“在醫院還遇到一位學弟Dr. X﹝我不說他的真姓﹞,是香港僑生,在台灣雖不熟,在此地當然也有如他鄉遇故知。他邀我去他家﹝在哥倫比亞大學附近的公寓﹞,見到Mrs. X才知道瓊瑤小説筆下的女主角真有其人。任何人看到他們免不了有鮮花插牛糞的感覺。她是外省人,在台灣讀音樂系時和老師﹝頗有名氣的年青教授和作曲家﹞相戀。師生相戀在當時的台灣為社會所不容,女方父母當然氣憤和反對,送她遠離台灣到歐洲維也納就學。後來遇到去那裡旅遊的Dr. X,來美後兩人就結了婚。Mrs. X成為我家兩千金的啟蒙鋼琴老師。就在每星期一次去她家學琴時認識了住在對面的台灣人徐先生,他是1961年由台大土木系畢業的。我們三家立刻成為好友,常相偕出遊。1968年底,Mrs. X一舉得男﹝她要他長大時學音樂成為指揮家,數月後我卻三舉得女﹞,此後Dr. X夫婦關係逐漸轉壞,我們和徐家夫婦夾在中間常有無奈和無力的感覺。. Mrs. X將一個裝得滿滿的白色大信封交給我們保管。1970年我們搬來馬州後,他們終於走上離異的路。Dr. X聽說回到香港。Mrs. X曾經和住在加拿大的哥哥來過我家。她說她在紐約見過也已離了婚的初戀情人,他後來再婚,但新娘不是她。我將那一大包東西還給她,她不收說可以扔掉。我沒有扔,打開來是幾本他著作的音樂書籍。她說離婚後曾因申請綠卡的事問移民局,移民局的職員說:「You are dead」﹝妳完了﹞,所以她去加拿大。後來她和一位小她數歲的白人﹝同為學音樂的﹞結婚,還寄給我們一張夫婦合照。可是此後就如斷了線的風箏,無影無蹤,生死未卜,常說‘紅顏薄命’ ,就是她的寫照。”
其實我在剛認識她時,就猜到和她相戀的老師是誰:許常惠。所以在2001年7月,我以筆名“喜樂者”寫了〈昨自海上來〉。
我寫這兩位沒達到“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師生之戀,至少賺到一位姐妹的熱淚,見2006年6月“我的網頁”:許常惠﹝見2001年“昨自海上來”﹞一生結過四次婚,但他最愛的女人不在新娘名單內,是他剛到師範學院﹝台北師範大學的前身﹞教書時的一位“長頭髮、瘦長、面貌清秀的女生“。這位有如瓊瑤筆下女主角的已婚婦女,是我們在美國認識的好友之一﹝見2000年“20世紀的人生”﹝中﹞的後半段﹞。”她和他的師生戀,至少賺了一位姐妹的熱淚。這位姐妹還說,如果是她的話,要反抗父母之命。真的嗎?師生之戀問題在於老牛吃嫩草,年齡相差太多,所有父母都會反對的,何況是我們這一代的父母。”
我在那篇讀了許常惠傳記而寫的文章的最後一段這麼寫著:
“許常惠倒是有點像釣魚的老手,永遠婉惜那條上鈎而又脫逃的大魚。讀了上述那一段,我雖然替許常惠的現任妻子李致慧喊冤,但更希望〈維聲〉所記載的那位生死和下落不明的Mrs. X能夠看到這本傳記,尤其是在知道她才是許常惠最愛的女人後,會不會在她紅顏薄命的一生坎坷遭遇中,得到一點點的欣慰?她現在也應該是年近60的婦人了。”
這就是我為什麼要尋找從1970最後一次見面之後就失去聯絡的她,要告訴她許常惠最愛的人是她,如果她沒有看到這部傳記的話。
許常惠於2001年1月1日過世,享年72,因此我有多了一項尋找她的理由,告訴她許常惠逝世的消息,可是十年了,仍舊尋找不到。
2011年春天,我和台灣大學醫科的同學聯絡上,我們在雅虎設立了一個團體的網站,方便於聯繫。一位住在佛羅里達的同學Dr.黃的妻子的姐姐,是她在師大的同學,多年來我一直認為只要找到她的同學,就可找到她。可是黃太太說她們姐妹兩人曾於1969年在紐約拜訪過她,此後也失去聯絡,現在姐姐正病危住院於舊金山大學醫院。
有一天無意中和一位朋友提到尋人啟事,朋友提議去作Google Search,用她的中文名字,一試果然找到了。她在紐約和加拿大Montreal之間的加拿大小鎮,有她工作的華人中文學校的資料包括工作和家裡的電話。我選週末的中午打電話去,果然是她,四十年不見,她已六十七了。但我認得出她的聲音。我們聊了將近一小時,彼此keep up to date,我同時告訴她在舊金山大學醫院病危的同學的消息,情況很糟,因為Dr. 黃夫婦已從佛羅里達州趕去見臨終一面了。
她和前夫所生的男孩現住於紐約市,她和1970年照片中所見的現任丈夫也生了個男孩,在紐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留在該鎮工作,可見這位混血兒相當聰明。現在除了中文學校的工作之外,她在家裡教鋼琴,學生不少。我提起許常惠逝世的消息,她說知道了,是他逝世後一年多她在一本雜誌上看到的。
在那唯一的電話聊天中,我忘記告訴她許常惠說最愛的女人是她,不過她有我網站的網址,也許她自己看到了,我有她的電話和E-Mail地址,隨時可以告訴她,但一年來我未再和她聯絡,也許我自己覺得這件事情已有closure,不一定是大功告成。
歌劇現場傳播
第五季﹝2010-2011﹞
馬作忠
September, 2010
紐約大都會歌劇團﹝Metropolitan Opera﹞於2006年開始,選擇數場星期六午場的演出,以高晰度技術﹝HD﹞同步傳播到美加和世界各國有上述高科技設備的電影院。去年第四季﹝2009-2010﹞的歌劇有下列九部,我都看了:
1. Tosca (10/11/09)
2. Aida (10/24/09)
3. Turandot (11/7/09)
4. Les Contes D'Hoffmann (12/19/09)
5. Der Rosenkavalier (1/9/10)
6. Carmen (1/16/10,我在現場看)
7. Simon Boccaanegra (2/6/10)
8. Hamlet (3/27/10)
9. Armida (5/1/10)
由於廣受歡迎﹝去年觀眾超過一百七十萬,分佈於全球35個國家﹞,今年第五季﹝2010-2011﹞現場傳播﹝HD Live﹞的歌劇增加到下列十二場:
1. Das Rheingold (Wagner) 2010年10月9日
“來茵河的黃金”是德國作曲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巨作“尼伯龍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四部龐大歌劇集中的第一部。1869年初演於德國的慕尼黑﹝Munich﹞。
來茵河裡有三位仙女守護著一堆黃金,只有憎恨愛情的人才拿得走。一位名叫亞伯理奇﹝Alberich﹞的尼伯龍人聽到仙女所說的秘密,宣佈放棄愛情而偷走了那堆黃金。用這黃金鑄成指環,能使戴指環的人有統治天下的權力。
眾神之神吳當﹝Wotan﹞雇了兩位巨人建造城堡,代價是女神弗烈亞﹝Freya﹞。城堡建成後,吳當儘量拖延。巨人改變主意而要那些黃金。就在吳當猶豫不決時,巨人拖走女神弗烈亞。
亞伯理奇強迫他的兄弟米梅﹝Mime﹞用黃金鑄了一頂能使人隱形的鋼盔。吳當和助手羅奇﹝Loge﹞聽到消息來找亞伯理奇。羅奇不信鋼盔的法力,要亞伯理奇戴上鋼盔,卻變成一條巨龍。羅奇假裝嚇倒,問他是否能變成小動物以避開敵人?他不識詭計而變成一隻癩蝦蟆,立刻被吳當捕住。
吳當要亞伯理奇交出所有財寶包括鋼盔,還奪取那指環。亞伯理奇心有不甘,在指環上注下狠重的毒誓:指環的主人將成為它的奴隸,且注定滅亡,他將成為眾人所羨慕和怨恨的人,而且眾人都欲奪取該指環。
兩位巨人帶著弗烈亞回來,他們要求能蓋住她全身的黃金來交換。當所有黃金用完,卻未蓋住她的頭髮,那鋼盔剛好蓋住,但巨人說還看得見眼睛而要那指環,吳當不肯使交易中止。
這時在藍光之下,一位婦人顯現,告訴吳當把指環給巨人以避免毒誓,同時預言末日已近。吳當乃將指環交給巨人。
兩位巨人為平分財物而爭執,一位巨人殺死另一位而獨佔黃金,揚長而去。吳當和眾神遷入巨人所築的新居。
2. Boris Godunov (Mussorgsky) 2010年10月23日
俄國作取家莫索斯基﹝Modest Mussorgsky 1839-1881﹞所作的歌劇“波里斯‧葛德諾夫”於1874年初演於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
俄國十六和十七世紀的政治歷史相當複雜,包括謀殺王儲和冒充王子的爭權奪利。歌劇是根據俄國文學大師普希金﹝Pushkin﹞的同名戲劇而作的。
波里斯是恐怖大帝﹝Ivan the Terrible﹞的兒子弗爾多沙皇﹝Tsar Fyodor﹞的姻親﹝Brother-in-law﹞和官員,謀殺王儲﹝沙皇的弟弟﹞第迷德里﹝Dmitri﹞。沙皇死後,波里斯被民眾擁護繼承王位。
年青的修士格雷﹝Gregori﹞聽到第迷德里被謀殺的謠言,逃離修道院到波蘭,冒充王儲第迷德里,後來娶了波蘭公主瑪莉娜﹝Marina﹞,公主要他帶兵攻打莫斯科。
在波里斯統治下的俄國,多災多難,百姓歸咎於沙皇,沙皇也因謀殺王儲而內疚發瘋。臨死前求上帝恕罪,死後由兒子繼位。
3. Don Pasquale (Donizetti) 2010年11月13日
義大利華麗派﹝Bel Canto﹞作曲家多尼彩堤﹝Gaetano Donizetti1797-1848﹞所作的“唐‧巴斯瓜里”於1843年初演於巴黎。
歌劇的故事相當簡單,三幕都發生在同一天。唐是一位富有的老單身漢,他的侄兒與一位貧窮的少女諾莉娜﹝Norina﹞相愛,拒絕叔叔所安排的婚事。叔叔決定自己結婚生子來繼承他的財富而將侄兒趕出家門。唐的醫生建議唐娶醫生在修道院的妹妹。其實這是計謀讓老頭准許侄兒和諾莉娜的婚事。
諾莉娜假裝成醫生的妹妹,和老頭假結婚,進門後立刻雇來一堆僕從和花錢如流水購買衣物,指使老頭作事毫不客氣,一副潑婦的形相。當老頭發現結婚是假的時,反而鬆了一口氣,終於准許一對年青人成婚。
4. Don Carlo (Verdi) 2010年12月11日
義大利作曲家韋爾地﹝Giuseppe Verdi 1813-1901﹞所作。1867年初演於巴黎。故事相當複雜,但簡單說來是西班牙和法國戰爭,法國失利。兩國和約的條件之一是法國的公主嫁給西班牙的太子唐‧卡羅。卡羅去法國私會公主,兩人一見鍾情。可是第二天消息傳來,法國公主改配西班牙老王。卡羅的未婚妻一夜之間變成他的繼母,情何以堪?你是卡羅,今後的日子如何過?
劇中有數首有名的詠嘆調和男聲二重唱,常在音樂會中單獨唱出,包括老王的感嘆新婚妻子不愛他。其實他早該知道老牛吃嫰草的下場。
5. La Fanciulla Del West (Puccini) 2011年1月8日
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所作的“西部女郎” ,1910年12月10日初演於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由歌王卡羅素﹝Enrico Caruso﹞唱江湖大盜,所以今年是該劇問世一百週年。當天﹝12月10日﹞也演這一部,注重歷史的人應該當晚去看這一場。
故事發生於1849-1850加州的一處金礦。酒吧女主人米尼﹝Mini﹞拒絕警長的求愛,卻和一位陌生人一見鍾情,那陌生人狄克﹝Dick Johnson﹞用的是假名,因為他實際上是通緝犯的江湖大盜,原是來酒吧行劫的,卻愛上米尼而取消搶劫的念頭,還答應當晚去米尼家晚餐。米尼在家等候,狄克來了,卻是身受槍傷流血。米尼剛藏好狄克,警長就追到了。警長和米尼賭撲克牌,他贏了也就贏到米尼的愛,他輸了就放走狄克。米尼以詐騙的手段贏了,不過數天後狄克還是被捕而正在當眾吊死時,米尼趕來了,向眾人求情。由於她的人緣很好,眾人看在米尼情面,放走狄克,條件是他們遠走高飛,永遠不得回來。
6. Nixon in China (Adams) 2011年2月12日
今年2月22日宣佈新季節的節目時,這部新歌劇並不在內,而是後來加上的。每次看到這部歌劇的名字時,都幾乎忍不住出聲大笑。你就是想請我,我都不會去看的,雖然我有時間去浪費。
7. Iphigenie en Tauride (Gluck) 2011年2月26日
在歌劇史上,歌劇可以分成兩大時期,就是格魯克﹝Gluck﹞之前和格魯克之後的歌劇。1774年格魯克﹝Chistoph Gluck 1714-1787,德國人﹞改造歌劇,強調劇情,注重合唱。他所作的“Orfeo ed Euridice”迄今仍上演不輟。紐約大都會歌劇團2008-2009季節就有,也在2009年1月24日現場HD傳播到世界各地。這一部“在陶里絲的依菲珍妮”1779年演於巴黎,可說是格魯克最偉大的作品。
依菲珍妮是麥西尼﹝Mycenae﹞國王的女兒,在陶里絲﹝Tauris﹞的狩獵神﹝Diana﹞廟當女祭司。國王被王后謀殺,他們的兒子歐烈斯德﹝Orestes﹞殺了母親,為父親報仇,然後和朋友必拉德﹝Pylades﹞相偕逃到陶里絲,卻被當地人捉來獻祭給狩獵神。多年不見,依菲珍妮不認得哥哥,也不知道家裡發生的慘事。哥哥是認得妹妹,但不願相認,只是隱姓埋名告訴妹妹她家的凶殺慘案。
依菲珍妮終於在擊殺哥哥之前認出他而中止活祭的儀式,令必拉德送信給在祖國的妹妹依勒特拉﹝Electra﹞。國王下令活祭必須進行。依菲珍妮願意和哥哥同死。這時必拉德將信送到,帶來救兵,在混戰中,國王被殺死。狩獵神Diana現身,赦免了眾人。
8. Lucia di Lammermoor (Donizetti) 2011年3月19日
義大利作曲家多尼采諦﹝Donizetti 1797-1848﹞所作的“蘭莫爾的露琪亞” ,1835年初演於那波里﹝Naples﹞,可能是華麗派﹝Bel Canto﹞中最偉大的作品。第三幕的瘋狂場面﹝Mad Scene﹞更是花腔女高音展示歌喉的機會。
露琪亞是一位16歲有精神分裂傾向的女孩。她的哥哥亨利由於政治環境的改變而失勢,必須將妹妹嫁給得勢的亞特爵士,才能扭轉命運。他並不知道妹妹已和仇家碩果僅存的艾德加私定終身。當他知道後,採取不當手段,截下艾德加因公到外地後寄給露琪亞的信,還假造艾德加移情別戀的證據給妹妹看。露琪亞因而灰心而隨哥哥擺佈和亞特爵士訂婚。在訂婚禮中,艾德加趕來質問,露琪亞才知道上了哥哥的當。後來在新婚之夜,她發瘋而手刃新郎,唱了20分鐘歌劇中最著名的Mad Scene後倒地而死﹝死因不明﹞。艾德加聞訊後也自殺身亡。
9. Le Comte Ory (Rossini) 2011年4月9日
義大利作曲家羅西尼﹝Gioacchino Rossini 1792-1868﹞所作的“歐里伯爵” ,1828年初演於巴黎。
年青的伯爵歐里無所事事,成天在追逐女人,但都不成功。那是十字軍東征時,出征的騎士們都將妻子寄養在修道院。弗摩伯爵也出征,留下妹妹和女伴。這部歌劇是有關歐里如何追逐女人,包括扮成修女。
10. Capriccio (Strauss) 2011年4月23日
德國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所作的“卡佈里奇歐” ,1942年初演於慕尼黑﹝Munich﹞。
歌劇是關于一位女伯爵的追求者,包括音樂家和詩人。他們之間的爭論焦點在於一部歌劇中,歌詞﹝Words﹞和音樂﹝Music﹞那一樣較重要,一直到劇終都沒有結論,包括女伯爵應該接受那一位追求者?詩人或是音樂家?幸虧僕人來說:「晚餐已準備好了」,她暫時可以停止考慮了,觀眾在聽了三小時no end in sight﹝我個人對Richard Strauss的音樂的感覺﹞的音樂也可以回家了。
11. Il Trovatore (Verdi) 2011年4月30日
義大利作曲家韋爾地所作的“遊唱詩人” ,1853年初演於羅馬。一位吉布賽婦人,為報母親被伯爵以巫婆罪名而燒死之仇,偷了他的嬰兒,撫養成人為遊唱詩人,夜晚在窗口下向一位美女大唱情歌,那位美女真的愛上了他。伯爵的長子也愛上這位美女。後來遊唱詩人被伯爵長子處死,伯爵長子才知道遊唱詩人是他一直在尋找的失蹤多年的弟弟。這部歌劇和“茶花女”以及“弄臣”一樣,從頭到尾都很動聽,其中的“鐵匠大合唱” ,是我唸小學時教過的歌。
12. Die Walkuere (Wagner) 2011年5月14日
見本文第一項。這是“尼伯龍指環”的第二部。西蒙﹝Siegmund﹞在森林中,被敵人追逐而奔跑,精疲力盡,跑進陌生人的屋裡,倒在地上,女主人西琳﹝Sieglind﹞見到,兩人來電,一見鍾情。西琳告訴西蒙她的被逼成婚的不幸婚姻,不久發現她和他是雙胞胎的兄弟姐妹。
在山上吳當要女兒布侖希黛﹝Brunnhilde﹞下凡保護吳當在地上的兒子西蒙。但吳當的妻子弗莉卡﹝Fricka﹞主管天下婚姻,要吳當維護漢丁﹝Hunding,西琳的丈夫﹞的權利,而反對西蒙搶別人的妻子。吳當必須遵從自己所訂的法章,否則將失去法力,所以答應弗莉卡的要求。布侖希黛發現她現在必須保護漢丁而左右為難。漢丁和西蒙決鬥,在西蒙將要刺死漢丁時,吳當使西蒙的劍斷碎,西蒙因而被漢丁刺死。布侖希黛帶著西琳逃走。吳當手一揮,漢丁倒地而死。吳當追趕布侖希黛要處罰她。
布侖希黛帶著西琳到她八位戰將姐妹聚集的岩石上,八姐妹知道後也不敢留著西琳。西琳因而心灰但知道她已懷孕後決定去巨人的山洞避難﹝吳當不會去巨人的山洞﹞,吳當將布侖希黛貶為凡女,布侖希黛求情也無效,轉而求吳當在她長眠的四週圍上烈火,只有最勇敢的英雄才能衝過。他們兩人都感覺到那位英雄是西琳未來的兒子。劇終時是華格納有名的“Fire Music”。
以下是華府地區傳播的電影院:
AMC Mazza Gallerie 7
5300 Wisconsin Ave. NW
Washington, DC 20015
202-537-9551
Germantown 14
20000 Century Blvd.
Germantown, MD 20874
301-916-9235
AMC Tyson's Corner 16
7850 Tysons Corner Ctr.
McLean, VA 22102
703-734-6212
Ballston Commons 12
671 N. Glebe Rd.
Arlington, VA 22203
703-527-9730
AMC Hoffman 22
206 Swamp Fox Rd.
Alexandria, VA 22314
703-236-1083
Fairfax Towne Center
4110 W. Ox Rd. Ste 12110
Fairfxa, VA 22033
703-591-4994
當妳年邁
馬作忠
August,2010
得過1923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愛爾蘭詩人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寫過一首詩:
WHEN YOU ARE OLD
﹝當妳年邁﹞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一位朋友說當她在大學讀外文系一年級時,她的男友朗誦這首詩,由他的朋友拉小提琴曲伴吟,以錄音機錄下,寄給她錄音帶。這種充滿浪漫氣氛別出心裁的追求女友的方法可惜沒有效果,因為她的丈夫並不是這位首任的男友。不過至少她沒有忘記這首詩,因而沒有忘記他,甚至“教我如何不想他”。
我將這首詩電郵給數位朋友,大會議論紛紛,還找到七份中譯本,我以為華府女作家張純瑛的譯本最貼切:
當妳年邁
當妳年邁髮蒼昏昏欲睡,
爐火邊打睏,將此書取下,
緩緩閱讀,夢到雙眸曾發
溫柔眼神,眼眶幽影深邃;
多少人愛妳的優雅歡愉,
真情或假意迷戀妳芳容,
但只有一人愛慕妳靈性,
妳憂傷變色仍情深不渝;
閃亮柵欄邊他俯看塵寰,
略帶傷感,沉吟:何其匆匆
愛情飛逸於七重天山嶺
然後他掩面藏匿繁星間。
我對這首詩的理解是一位男士對他所愛的女人說:「我會愛妳終身到老,不管妳容貌如何衰老,我永遠愛妳。」
我的問題是:「如果妳的男友也這麼作,妳會嫁他嗎?」
一位女士回答:「如果他年青,我才不相信,因為他根本不知道我年老時會變成什麼醜樣。如果他是老年人,那麼我相信他是真心的。」
看來這首詩應該是老年男士追求女士時才派得上用場。不知道這是不是詩人葉芝的本意?
Dame Joan Sutherland
(1926-2010)
馬作忠
October, 2010
今年十月十日﹝10/10/10﹞,歌劇壇的一顆巨星殞落了,她是Dame Joan Sutherland,逝世於瑞士寓所,享年83歲。Dame是1978年英國女王封的頭銜,相當於男士的Sir。
她出生於澳大利亞,1960年在義大利威尼斯歌劇院初演後,立刻被樂評者取了綽號“La Stupenda”﹝美妙的女人﹞。
由於她宏大的音量及花腔的高音,她給予19世紀華麗派﹝Bel Canto﹞作曲家貝里尼﹝Bellini﹞、多尼采堤﹝Donizette﹞和羅西尼﹝Rossini﹞的歌劇強力的詮釋﹝Powerful Interpretation﹞。當她在1959年主唱“蘭莫爾的露茜”﹝Lucia Lammermoor﹞後,此劇已非她莫屬而主宰﹝dominant﹞歌劇團30年之久。
在她的歌唱藝術生涯中,有一位對她影響重大的人,就是Richard Bonynge。他是一位鋼琴家和聲樂教師,也是她的同鄉。年青時他們就一起演出過,當她以競賽獎金到倫敦繼續學聲樂時再次遇到他。伯樂知馬,他知道她是個可造就的聲樂奇才。他們於1954年結婚,此後他是她的藝術夥伴,指揮樂團伴奏和錄音。她在各地歌劇院演唱的條件之一就是由她丈夫指揮。
由於她身材高大而有點敏感。在她演唱生涯早年,很高興遇到一位身材相似的義大利男高音,他的名字是Luciano Pavarotti﹝後來成為世界三大男高音“Three Tenors”的第一號﹞。此後兩人經常一起演唱和錄音。Pavarotti曾說過她教他很多歌唱的技巧,也曾說過她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女聲。
當年在台灣時我只知道Maria Callas﹝她是希臘巨富船商歐納希斯的女友,後來他棄她而娶甘奈迪總統的遺孀賈克琳﹞,沒聽說過Joan Sutherland。1965年來到紐約,聽先來的同學的介紹而買了第一張她的唱片,立刻喜歡上她的聲音。此後買了她的唱片,經錄音帶而CD,自從DVD上市後,我也擁有她大部分的DVD。
1965到1970年居住於紐約,近水樓台先得月,我先後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 House﹞看了Joan Sutherland主唱的三部Bel Canto的歌劇,就是貝里尼的“諾瑪”﹝Norma﹞和“夢遊者”﹝La Sonnambula﹞以及多尼采堤的“蘭莫爾的露茜”﹝Lucia di Lammermoor﹞。看“露茜”時,還帶了兩位互不相識的男女朋友,為他們作媒,居然成了。不過那位男的朋友已於14年前過世,也不知道是否和歌劇的悲劇有關?你們要有機會作媒時,還是帶他們去看喜劇吧。
Joan Sutherland曾於1988年10月20日來華府的甘奈迪中心﹝Kennedy Center﹞唱歌劇選曲,由她丈夫Richard Bonynge指揮雪梨交響樂團伴奏。身為Joan Sutherland的粉絲﹝fans的中譯﹞,我當然是不會錯過的。兩年後,也是在十月,她選擇在雪梨歌劇院演唱法國作曲家Meyerbeer﹝1791-1864﹞的歌劇“Les Hugouenots”後退休。我當時不在場觀賞,但有這一場的DVD。
為了記念這一位也許是有史以來﹝我以為至少是20世紀﹞最偉大的女聲,我從她數張DVD中,選出一些片段,製成一張DVD,標題是“In Memory of Dame Joan Sutherland﹝1926-2010﹞”,包括下列的片段,從1960到1983:
1‧“Mattinata”﹝黎明﹞
這是義大利作曲家﹝作過“丑角”Il Pagliaci﹞黎昂卡瓦洛﹝Leoncavallo 1858-1919﹞所作的歌,大意是:“黎明已到妳還不起床?我還在窗外傻等。起來吧!穿上白衣裳。沒有妳,一切都黑暗,有妳才有愛。”過去我聽的都是男高音在唱,所以以為是男高音的歌,看來我錯了。
2‧愛爾蘭民謠“夏天最後的玫瑰”
也許妳唱過這首歌。
﹝以上兩段都是黑白的﹞。
3‧歌劇“茶花女”第一幕終曲。她唱著﹝在唱完“夢中的人” ,以為遇到了真愛後﹞:“妳瘋了?妳以為妳是誰呀?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吧!”
4‧Ricci:‘Crispino e la Comare’
義大利作曲家Luigi Ricci﹝1805-1859﹞所作喜劇的選曲。我不知道歌詞,但聽起來輕快俏皮。
5‧“為了藝術為了愛”﹝Vissi d'Arte, vissi d'Amore﹞
來自著名歌劇“托思卡”﹝Tosca﹞。托思卡必須以身體交換男友的性命,在上床獻身之前唱的著名詠嘆調。歌詞大意如下﹕ “我一生為藝術為愛情而活,我從不傷害任何生物,我秘密助人不求回報,我信仰虔誠和堅定,我禱告,我經常上教堂,我奉獻。主啊!為什麼你給我的回報卻是如此?”
6‧歌劇“諾瑪”﹝Norma﹞中的祈禱歌,也許相當於教會大家所唸的主禱文。
諾瑪是羅馬帝國所統治的一處異族的女祭司長,居然和統治他們的將官有私情而且生了一對子女而不為族人所知﹝我真想不通這怎麼可能?﹞,當族人憤怒聚集要女祭司長向羅馬宣戰時,她卻唱這首歌私心要大家冷靜。
7‧歌劇“遊唱詩人”﹝Il Trovatore﹞選曲。
她愛上了這位每夜在窗口唱情歌的陌生人。
8‧輕歌劇“風流寡婦”選曲
來自奧國作曲家李哈﹝Franz Lehar 1870-1948﹞所作的輕歌劇﹝
Operetta﹞。
9 “蘭莫爾的露琪亞”﹝Lucia di Lammermoor﹞第三幕的瘋狂場面﹝Mad Scene﹞。露琪亞是一位16歲有精神分裂傾向的女孩。由於政治環境的改變而失勢,她的哥哥亨利必須將妹妹嫁給得勢的亞特爵士,才能扭轉命運。他並不知道妹妹已和仇家碩果僅存的艾德加私定終身。當他知道後,採取不當手段,截下艾德加因公到外地後寄給露琪亞的信,還假造艾德加移情別戀的證據給妹妹看。露琪亞因而灰心而隨哥哥擺佈和亞特爵士訂婚。在訂婚禮中,艾德加趕來質問,露琪亞才知道上了哥哥的當。後來在新婚之夜,她發瘋而手刃新郎,唱了20分鐘歌劇中最著名的Mad Scene後倒地而死。
10‧歌劇“茶花女”﹝La Traviata﹞第一幕的飲酒歌,由Luciano Pavarotti唱Alfredo。
11‧歌劇“霍夫曼的故事”中的“娃娃歌”﹝Doll Song﹞
法國作曲家歐芬巴哈﹝Jaques Offenbach 1819-1880﹞所作的歌劇中的三個愛情的故事中的第一位愛人,是個機械少女﹝誰相信呢?﹞。
12‧上述歌劇中的第二個愛情故事,發生在威尼斯。
這是其中的“船歌”唱女次高音的是著名的Marilyn Horne,常和Joan Sutherland搭擋。
13‧歌劇“Semiramide”的選曲。
這是紐約大都會歌劇團的成立一百週年的慶典,於1983年10月22日,有中文歌詞。歌劇是義大利作曲家羅西尼﹝Gioacchino Rossini 1792-1868﹞所作。
我將交給陳清芳牧師三張DVD,讓有興趣的會友借看。想要的人,也可送電郵給我:
williemaar@gmail.com
雙琴演奏家Julia Fischer
馬作忠
November, 2010
一年多來先後在音樂廳看過四位年青的小提琴家演奏。這四位是美國的Joshua Bell,荷蘭的Jenine Jensen,德國的Christian Tetzlaff和德國的有小提琴女神之稱的Anne-Sophie Mutter。
就在網上瀏覽小提琴曲的CD時,看到一盒DVD的封面,上半頁是拉小提琴的畫面,下半頁卻是彈鋼琴的場面,是一位年青貌美的演奏家Julia Fischer。拉小提琴又彈鋼琴,倒是聞所未聞,所以就訂購下來。
這是2008年新年日在德國法蘭克福﹝Frankfurt﹞的音樂會的錄影。上半場Julia Fischer和德國青年愛樂團﹝Junge Deutsche Philharmonie﹞演奏聖賞﹝Saint-Saens﹞的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下半場演奏的是葛理格﹝Grieg﹞的鋼琴協奏曲。聖賞所作的“動物狂歡節”和歌劇“參孫和大利拉” ,我都很熟悉,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卻是首聞。葛理格的鋼琴協奏曲我可以倒背如流,2011年3月12日星期六晚上8點,在馬州的Strathmore音樂廳,國家愛樂團﹝National Philharmonic﹞將演奏這首鋼琴協奏曲,我已有票。兩星期後,巴地摩交響樂團也演奏這一首鋼琴協奏曲。
能演奏兩種樂器的音樂家並不少見﹝你家的小孩不就能嗎?﹞。1952年,著名的大提琴家Mitislav Rostroovich曾經彈鋼琴為唱藝術歌的太太伴奏,但他從未彈過鋼琴協奏曲。一些能演奏雙琴的最後還是只選擇一種樂器。
Julia Fischer小時候首先學鋼琴。母親是鋼琴家,讓長子學鋼琴,而且以為家中應該有一位拉小提琴的,所以鼓勵女兒學小提琴。當Julia 12歲贏得小提琴比賽首獎時,自然而然地成為小提琴演奏家了。
Julia想到要彈葛理格的鋼琴協奏曲時,是2006年。那時她已23歲。這首協奏曲是她從小就喜歡的,因為她常聽著名的鋼琴家Sviatoslav Richter (1915-1997) 的錄音。
在將近兩年期間,每年演奏90場小提琴曲之餘,她儘可能在不使手指過勞之下練習這首鋼琴曲,計劃鋼琴的演奏。希望台下的觀眾和台上的18歲至28歲的青年管絃樂團的樂師能原諒她的錯誤。
在這一次的演奏中,她並沒有犯很多的錯誤而是演奏得很動聽,因而得到一些演奏鋼琴曲的邀請,但她拒絕了。因為除了演奏小提琴曲之外,她還是法蘭克福音樂學院的教授和一歲男孩的母親。
當她在家演奏自娛時,她是彈鋼琴的。在這場音樂會的DVD中,我們看到拉中提琴的青年,看著她在彈飾奏﹝Cadenza﹞的手指流暢,表情有點驚愕。這些青年樂師當然知道演奏一種樂器已經極不容易,更何況兩種呢?
這片DVD最後的部分是48分鐘的談話,標題是:“Julia Fischer-兩個音樂的世界” ,告訴觀眾她學雙琴的過程。有中文字幕。
妳可以和我一樣從Amazon.com 訂購,價格是$ 16,外加郵費$3,或向教會借看,鼓舞妳學琴的子女。
歌劇現場轉播
第三季﹝2008-2009﹞
馬作忠
September,2008
紐約市的大都會歌劇團﹝Metropolitan Opera﹞在2006年底,利用高科技的高晰度電視﹝HDTV﹞和數字身歷聲﹝Digital Surround Sound﹞,將星期六午場的歌劇,由現場同步傳播到美國、加拿大、英國、挪威和日本各地有上述高科技設備的電影院。那一季﹝2006-2007﹞有六場歌劇的傳播。第二季﹝2007-2008﹞的歌劇增加到八場。由於廣受歡迎,第三季﹝2008-2009﹞的歌劇更增加到十一場,但只限於美洲,其他地區由於時差,只有十場。傳播地區也大為增加除了美國和加拿大,傳播地區如下;
南美洲:阿根廷、墨西哥
大洋洲:澳大利亞、紐西蘭
歐洲:奧國、比利時、克勞地亞﹝Croatia﹞、捷克、丹麥、伊
斯托尼亞﹝Estonia﹞、芬蘭、法國、德國、匈牙利、拉
維亞﹝Latvia﹞、盧森堡、芬蘭、挪威、波蘭、史洛瓦基
亞﹝Slovakia﹞、瑞典和英國
非洲:南非
亞洲:日本
據說每一場轉播的成本為美金一百萬元。由於有一位富人捐獻二千五百萬元, 夠二十五場的製作,三年來6+8+11=25,剛好用完。因此明年秋天後會不會有第四季?我不能保證,除非你或他人能捐出巨款。
以下是第三季的十一場戲,除了第一場外,其他十場仍舊在星期六東部時間下午一點。
1. 9月22日星期一美國東部時間晚上6點半,因此只傳播到北美洲地區。
這一場是本季歌劇首演之夜﹝Opening Night﹞,是歌劇迷盛裝赴會之夜。票價特貴,因包含可抵稅的捐款。首演之夜演唱的都是超級歌星﹝Superstars﹞,今年是女高音Renee Fleming,男高音RamonVargas和男中音Thomas Hampson。他們演唱下列三部歌劇的一幕:
Act II “ La Traviata” (Verdi)
歌劇“茶花女”第二幕,阿菲的父親興師問罪,要茶花女永遠離開他的兒子。
Act III “Manon” (Massenet)
法國作曲家馬斯奈﹝Jules Masssenet 1842-1912﹞所作的歌劇“曼儂”和普契尼的“曼儂‧李斯考”﹝Manon Lescaut﹞是同一位女人,但故事大不相同。第三幕是曼儂和愛人薛華里破鏡重圓的一幕,但也有合唱和巴蕾舞。
Final Scene from “Capriccio” (R. Strauss)
“Capriccio”是德國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的最後一部歌劇,只有一幕﹝二小時﹞,這裡是劇終前的女高音獨唱,唱出在兩位旗鼓相當的求婚者選一的困難的心境。
開幕夜的現場轉播很少,上一次是在十年前,所以機會難得,值得一看。
2. 2008`年10.月11日星期六下午1點
“Salome” (R. Strauss)
Karita Mattila
理查‧史特勞斯所作的一幕歌劇“莎樂美”初演於1905年,由於劇中的表演與動作超過音樂,顯出喧賓奪主的情勢而招來非議。1934年再度上演時,由於時代的變遷與觀眾態度的轉移,才受到人們的愛好和歡迎。歌劇的故事是根據聖經新約馬太福音14章3至11節,施洗約翰被斬首的事件。希律王娶了兄弟的遺孀希羅底,施洗約翰公開指責他們亂倫而被捕下獄。希羅底的女兒莎樂美﹝希律王的侄女﹞在獄中看到施洗約翰,愛上他不遂而生恨。希律王還看上莎樂美,在宴會中要她跳舞而願意答應她任何條件。莎樂美跳了“七紗舞“﹝相當於七脫舞﹞後,她要施洗約翰的頭﹝她母親也是﹞。希律王無奈而下令將施洗約翰斬首,把頭放在盤裡端給莎樂美。她捧著施洗約翰的頭狂吻不止,希律王覺得她瘋狂可怕,命令士兵刺死莎樂美﹝聖經並沒有這種結局﹞。
我們曾在大都會歌劇院看過“莎樂美”,內人到現在仍記得那部‘砍頭’的歌劇,似乎餘悸猶存,當然不會再去電影院看了。所以妳要是去看,自負其責。
義大利畫家Benozzo Gozzoli (1421-1497)曾於1461年畫了一幅畫,標題是“The Feast of Herod and the Beheading of Saint John the Baptist”,現掛於華府的國家藝術館,也是這個故事。畫中右半是莎樂美跳舞為希律王取樂,左邊四分之一是施洗約翰跪著挨斬,中間後方是莎樂美跪著向坐著的母親呈獻盤中的頭。三個不同時間的景物出現在同一畫面,是受到拜占庭畫格的影響。畫面很有深度感,是因為在文藝復興早期,遵照剛發明的焦點透視法﹝One point perspective﹞作畫的。
3. 2008年11月8日星期六下午1點
“Doctor Atom” (Adams) Metropolitan Opera Premiere
美國當今作曲家John Adams ﹝生於1947﹞所作的歌劇“原子博士”,是歌劇團的首演。故事是原子彈如何產生。我覺得原子彈和歌劇沾不上邊,所以我的評語是:Forget it.
4. 2008年11月22日星期六下午1點
“La Damnation de Faust” (Berlioz)
法國作曲家貝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最著名的作品是‘幻想交響曲’。他作的歌劇“浮士德的詛咒”,和法國作曲家古諾的 ”浮士德”﹝Faust﹞, 都是依照哥德的原著 ”浮士德和魔鬼”。 年老的浮士德博士將靈魂賣給魔鬼,換來再年青一次的機會。我曾問過大家,如果真的可以,你們願意嗎?我還未得到你們的答案,但是最近內人一位朋友請我們午餐,在座還有朋友的弟媳,我提起這個問題,三位女士都說願意。Hmm…..
這部歌劇很少演出,我看過DVD,音樂很動聽,值得看。
5. 2008年12月20日星期六中午12點
“Thais” (Massenet)
泰伊是一位美艷的演員和舞星,在當時不是高尚的職業。一位年青道士覺得她生活在罪惡深淵中而不自知,所以覺得有拯救她的責任。泰伊真的接受他的忠告而洗盡鉛華,皈依修道院當修女,但道士卻發現愛她到深深不能自拔。有一晚夢見泰伊因悔改將上天堂,他卻把她拉回,向她表示深愛之意。當他醒來去找她時,她果然奄奄一息。他不要她死,想拉她回來不成而死在她身邊。
歌劇中有一首小提琴獨奏曲,很風行,叫“泰伊暝想曲”﹝Meditation de Thais﹞。
這部歌劇由兩位超級歌星Renee Flaming和Thomas Hampson挑大樑,更值得一看。
6. 2009年1月9日星期六下午1點
“La Rodine” (Puccini)
Angela Gheorghiu、Roberto Alagna
由這對夫妻檔主唱的普契尼的歌劇“燕子”,原是應維也納出版商要求類似維也納輕歌劇而作的,所以音樂輕快,也有華爾滋的旋律。
瑪達﹝Magda﹞是被一位富商包養﹝類似當今大陸的二奶﹞的年青女郎。當晚宴會時來了兩位年青男人,一位是會看手相的詩人,他替瑪達看手相說:“妳該像燕子一樣,飛得遠遠地才找著真愛”。另一位是魯傑﹝Ruggero﹞。長話短說,瑪達和魯傑相愛,從巴黎私奔到尼斯﹝Nice﹞。隱居過一段濃情蜜意的時期後,詩人和瑪達的女僕找到他們,詩人帶來富商的訊息:隨時歡迎她燕子歸巢。這時魯傑也得到父母親娶瑪達的許可。瑪達告訴魯傑她本來的身份,無法達到他母親冀望娶個處女的要求,只好放棄她生命中的真愛。很值得看。
7. 2009年1月24日星期六下午1點
“Orfeo ed Euridice” (Gluck)
Stephenie Blythe, Danielle da Niese
這是我在2007年“歌劇A-Z (1)”所介紹的第一部歌劇,是格魯克於1774年所作的,是現代歌劇的開端。這部歌劇的含意,也許在警告女人不可對丈夫嘮叨不休。奧菲厄斯好不容易到陰間帶出已死去的妻子尤莉特西,條件是在踏上陽世之前不可回頭看妻子。他受不了跟在後面的妻子一路nagging過來而回頭一望,妻子又死了,活該。還好後來還有一次機會。這下子她不敢再嘮叨了。
http://williemaar.jay20151.com/OperasA-Z1.html
8. 2009年2月7日星期六下午1點
“Lucia di Lammermoor” (Donizetti)
Anna Netrebko , Rolando Villazon
我也曾在“歌劇A-Z (2)”中介紹過這部多尼采諦的傑作“蘭莫爾的露琪亞”。唱露琪亞的是能唱又能演的俄籍美麗的女高音Anna Netrebk。所以是最必須看的一部。
http://williemaar.jay20151.com/OperasA-Z2.html
9. 2009年3月7日星期六下午1點
“Madama Butterfly”(Puccini)
Cristina Gallardo - Domas, Marcello Giordani
普契尼的“蝴蝶夫人”也許不須再介紹,因為已介紹過﹝2005年8月﹞。
http://williemaar.jay20151.com/MadamaButterfly.htm
10. 2009年3月21日星期六下午1點
“La Sonnambula”(Bellini)
Natalie Dessay, Juan Diego Florez
義大利作曲家貝里尼﹝Vincero Bellini 1801-1835﹞的“夢遊者”已經介紹過,見2002年5月“歌劇詠嘆調和藝術歌曲簡介﹝二﹞”的第17項。夢遊者不知道自己在作什麼,所以當一位少女夢遊者出現在一位陌生人的房間裡時,其冤枉是有口難辯的,她的未婚夫因此而解除婚約。後來終於真相大白,皆大歡喜。
這是華麗派﹝Bel Canto﹞的典型作品,曲調優美,旋律豐沛,也是花腔女高音展示金嗓子的機會。主唱的女高音Natalie Dessay,在上季最後一場的“軍團女兒”﹝La Fille du Regiment﹞中,使“歌劇院倒塌”﹝Bring down the house的中譯,真的,我見過這樣的中文字幕﹞,這一次也會的。
http://www.williemaar.jay20151.com/Arias2.htm
11. 2009年5月9日星期六下午1點
“La Cenerentola” (Rossini)
Elina Garanca, Lawrence Brownlee
義大利作曲家羅尼西的“灰姑娘”,除了後母變成後父之外,故事和“Cinderella”一樣。1976年美國建國二百週年紀念時,維也納交響樂團﹝Vienna Philhamonic﹞、巴黎歌劇團﹝Paris Opera﹞和米蘭歌劇團﹝La Scala﹞先後來甘奈迪中心演出過,我也都在場。他們都演本國作曲家的傑作,維也納交響樂團演奏裡查‧史特勞斯的管絃樂名曲。巴黎歌劇演古諾“浮士德”。米蘭歌劇演“藝術家的生涯”和“灰姑娘”,我將前者的票轉讓給買不到票的好友而只看“灰姑娘”。其序曲和終場前灰姑娘的7分鐘長的詠嘆調都很動聽,其間的音樂則平平而已。
以上11場歌劇,除了第2和第3場外,任何一場都值得看。以下是我的選擇次序﹝Ranking﹞:
1. 2/7/09 Lucia di Lammermoor
2. 3/21/09 La Sonnambula
3. 3/7/09 Madama Butterfly
4. 9/22/08 6:30 PM Opening Night
5. 1/10/09 La Rodine
6. 12/20/08 Thais
7. 11/22/08 La Damnation de Faust
8. 5/9/09 Orfeo ed Euridice
9. 1/24/09 Le Cenerentola
10. 10/11/08 Salome
本季現場轉播的票將於8/22/08出售,所以此刻票價和戲院還不知道,你必須在8/22以後上網去www.metopera.org找當地的戲院和訂票。去年的兩家戲院如下,我相信今年這兩家仍會在名單上,8月22日以後可打電話去問,如果你沒有電腦的話。
1.Tyson's Corner 16 703-734-6212
2.Ballston Common 12 703-527-9730
大都會歌劇團百週年慶典﹝下﹞
Metropolitan Opera Centennial Gala, Part II
馬作忠
May, 2008
以下是當天晚上的節目:
1. Montserrat Caballe and Jose Carreras: Final Duet from Giordano's ANDREA CHENIER
西班牙女高音Caballe和男高音Carreres的二重唱,來自義大利作曲家Umberto Giordano (1867-1948)的歌劇“Andrea Chenier”。1790年代法國革命初期,首先送很多皇家和貴族上斷頭台,接著又斬了很多異議人士,其中一位是詩人Andrea Chenier,臨死前他的女友來了,她說她不是來道別而是來陪他死的,因為她買通了獄卒而頂替一位女死囚受刑。接著唱出歌劇中最著名的二重唱之一“Vicino a te”﹝就在你的身旁﹞,高興他們能夠相愛而且一起面對死亡。這真是可歌可泣的偉大愛情。
2. Ileana Cotrubas: Lia's Aria from Debussy's L'ENFANT PRODIGUE
羅馬尼亞女高音Cotrubas獨唱法國作曲家Claude Debussy (1862-1918)的歌劇“L'Enfant Prodigue”﹝浪子回頭﹞中的Lia的詠嘆調。歌劇故事取自聖經中的浪子回頭的故事。Lia是那位向父親分產而離家花天酒地的浪子的母親,聖經﹝新約路加福音第15章﹞的寓言故事並沒有提到她,但普天下的母親,對於流浪在天涯的末子的思念之情則是一樣的:“年來年去,每次新季節,都使我更哀傷,…我為失去的兒子流更多的淚水。兒啊,你為何離我而去?在為母的心中,你的影子永存。……”
3. Bacchanale from Saint-Saens' SAMSON ET DALILA
法國作曲家聖賞﹝Camille Saint - Saens 1835-1921﹞寫了歌劇“参孫和大利拉”,這是其中的巴蕾舞,樂曲很動聽。歌劇故事來自聖經舊約士師記第13章至第16章。詳情請参閱1999年2月“参孫和大利拉”。
http://williemaar.jay20151.com/Samson-et-Dalila.htm
4. Grace Bumbry and Renato Bruson: Duet Act III from Verdi's NABUCCO
美國黑人女高音Bumbry和義大利男中音Bruson的二重唱,來自義大利作曲家浮爾弟﹝Giuseppe Verdi 1813-1901﹞的成名作歌劇“Nabucco”的第三幕。歌劇初演於1842年。浮爾弟29歲時,故事是外邦人巴比倫國王Nabucco如何由崇拜偶像迫害猶太人而改信耶和華。歌劇中的猶太人的思鄉合唱曲“Va, pensiro”最有名,當60年後浮爾弟逝世時,送葬的群眾自動地唱出這首曲,也唱出當時民眾渴望自由和自治政府的心情﹝那時候義大利被奧匈帝國統治﹞。這首二重唱是Nabucco的女兒弄權要他簽署處死猶太人的命令。從這部歌劇開始,浮爾弟擅長於創作特殊的二重唱,例如“弄臣”中Gilda和父親,“茶花女”中茶花女和男友的父親,“阿伊達”中阿伊達和父親、“奧特羅”﹝見上期最後一頁﹞和“化裝舞會”﹝見以下第10項﹞中的二重唱都是很好的例子。
5. Katia Ricciarelli、男高音和男低音: Final Trio from Gounod's FAUST
義大利女高音Ricciarelli和兩位不知名的男聲聲樂家的三重唱,來自法國作曲家古諾﹝Charles Gounod 1818-1893﹞所作的“浮士德”幕終前的三重唱。這部歌劇是當天一百年前歌劇團成立所演的第一部,當時演唱瑪格麗特的是瑞典女高音Christine Nilsson,她也是該劇在巴黎初演﹝1869年3月3日﹞時的名旦。一百年後,她的同胞女高音Birgit Nilsson﹝我不知道她們兩人是否屬於同一家族﹞也成為國際歌劇紅星,所以當Birgit出場時﹝當晚倒數第二,顯示她地位的崇高﹞,她特別加唱一首一百年前Christine所喜歡唱的瑞典民歌﹝見下述第9項﹞。至於“浮士德”的故事,請参閱2007年12月“歌劇A-Z II”的第14項。
http://williemaar.jay20151.com/OperasA-Z2.html
有時候我在想如果當人年老時,真的可以將靈魂出賣給魔鬼,換來再一次年青的機會時,有多少人會那麼作?地獄也許有爆滿的可能吧?
本節目開始時,舞台上後方坐了約30位盛裝的老、中年人,都是過去在該劇團演唱過的聲樂家,包括Rise Stevens、Eleanor Steber、Bidu Sayao﹝我曾在“燦爛星光”中介紹過﹞和Zinka Milanov﹝找不到她的錄影,但我有她和Jussi Bjoerling唱的“Tosca”CD﹞。
6. Leona Mitchell and Giuliano Ciannella: Duet, Act I, from Puccini's MADAMA BUTTERFLY
美國女高音Mitchell和義大利男高音Ciannella合唱“蝴蝶夫人”中的愛情二重唱,也許不須再介紹,可以参閱2005年8月的“蝴蝶夫人”。
http://williemaar.jay20151.com/MadamaButterfly.htm
7. 七位不知名的聲樂家和合唱團員: Final, Act I from Rossini's L'ITALIANA IN ALGERI
義大利作曲家羅西尼﹝Gioacchino Rossini 1792-1868﹞作這一部喜歌劇時才21歲,在短短的27天內寫成,演出後受到熱烈的歡迎,是有關一對義大利的情人,因沉船失散又在異國﹝阿爾及利亞﹞重逢的經歷,所以歌劇名為“在阿爾及利亞的義大利人”。劇中七位主角和合唱團都在台上唱第一幕終前的七重唱和合唱,因為沒有穿上戲服,所以我們看不出誰是誰,只憑歌詞認出男高音的Lindoro和女低音Isabella,那對失散重逢的情人。
8. Marilyn Horne: Mon Coeur s'ouvre a ta voix from St.-Saens' SAMSON ET DALILA
美國女次高音Horne獨唱‘参孫和大利拉’中最著名的詠嘆調“你的聲音敲開了我的心扉” ,就是這首歌使参孫向大利拉洩密﹝見上述第3項﹞。
http://williemaar.jay20151.com/Samson-et-Dalila.htm
Marilyn Horne唱完謝幕,在下台前往後擁抱坐在台後的Rise Stevens,場面感人也很恰當,Marilyn可以說是Rise的接班人。
9. Birgit Nilsson: Isolde's Narrative and Curse from Wagner's TRISTAN UND ISOLDE
Birgit Nilsson是當時被認為唱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樂劇最佳的人選而“Tristan und Isolde”又是她的拿手戲,從她一出場就掌聲歷久不斷可以看出。故事請参閱2007年11月“歌劇的現場轉播”。
http://williemaar.jay20151.com/MetOperaHDLive.html
她還額外加唱一首瑞典民歌“我記得當我才十七歲時”﹝詳情見上述第5項﹞。
10. Leontyne Price and Luciano Pavarotti: Duet Act II from Verdi's UN BALLO IN MASCHERA
美國黑人女高音Price和義大利男高音Pavarotti合唱浮爾弟的歌劇“化裝舞會”第二幕中的二重唱。我曾在德國柏林歌劇院看過這部歌劇。故事請参閱2007年10月“歌劇A-Z (一)”中的第3項。
http://williemaar.jay20151.com/OperasA-Z1.html
11. Happy Birthday
幕啟時台上擠滿了午場和晚場所有演出者,齊唱“生日快樂” to Metropolitan Opera。
當年﹝1983﹞10月18日﹝演出前4天﹞的紐約時報,詳細地介紹這兩場慶典,指出大都會歌劇團花了兩年的時間來籌備,打了上千通電話,才聚集了98位大小明星,在同一舞台上唱。記者問負責人“你們這麼作會不會太多?觀眾會不會產生文化消化不良症呢?”他得到的回答是“根據我的經驗,真正的歌劇迷是永遠不嫌過多的歌劇”。我想我也是。
大都會歌劇團百週年慶典﹝上﹞
﹝Metropolitan Opera Centennial Gala, Part I﹞
馬作忠
April, 2008
MET OPERA GALA
名列世界三大頂尖歌劇團之一的Metropolitan Opera﹝紐約大都會歌劇團,其他兩團分別為維也納歌劇團和米蘭歌劇團﹞,成立於1883年,今年是該團成立125週年,我知道會有特別的慶典。幾天前收到該團電郵來的2008-2009季節﹝開始於2008年九月﹞的節目表,其125週年的慶典不在10月22日而在明年3月15日,其方式是演出四部歌劇的一幕,使用首演時的場景。這和二十五年前的百週年的方式完全不同,更使我懷念那一次慶典的盛況。
百週年的慶典於 1983年在10月22日該團首演的那一天,有午場和晚場,各四小時,有電視現場傳播到美、加和歐洲各地。午場的壓軸節目是Mirella Freni和Placido Domingo的二重唱,晚場則是Leontyne Price和Luciano Pavarotti。接著幕再起時,台上擠滿了兩場所有演唱者,齊唱“Happy Birth Day to Metropolitan” ,幾乎網羅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著名的聲樂家。那一天的下午和晚上,我都粘在電視機前,覺得這是空前絕後的音樂會,看到2008年季節的125週年慶典節目,證實我所言不假,因為如果依照那一次的方式,只需一場,而且能在台上唱的明星,雙手曲指可數。
那一次的慶典,後來出了兩張雷射盤﹝Laser Discs﹞共四小時﹝有三分之一的節目被刪除﹞,我立刻買了。1998年還出過一張DVD,但據說音響不佳,賣完後就不再出貨,所以我從雷射盤轉錄的DVD就顯得珍貴,願意和有興趣的人分享。
以下介紹的是當天的午場,所唱的歌有英文字幕,但沒有演唱人的姓名,隨雷射盤所附的節目表已遺失,幸好我認得大部分演唱者。
1. Overture from Smetana's THE BARTERED BRIDE ﹝交換新娘﹞
百週年慶典由藝術主任James Levine指揮而開始,他選這一首序曲,很有慶典開始的氣氛。捷克作曲家Bedrich Smetana﹝1824-1884﹞所作的這一部歌劇不常演,但這首序曲很有名,常在音樂會單獨演出。他寫的最有名的音樂大概是交響詩組曲‘Ma Vlast’﹝我的祖國﹞,特別是其中的“莫爾島河”﹝Vltava﹞。
2. Eva Marton: 'In questa reggia' from Puccini's TURANDOT (杜蘭朵公主)
匈牙利籍女高音Eva Marton唱普啟尼的“杜蘭朵公主”中的‘在皇宮內‘,這是在猜謎開始前,公主唱她為什麼要用此方式﹝猜錯了就挨斬﹞來殺外國人,因為她要替慘死在外國人手中的祖母報仇。
3. Kiri Te Kanawa: 'Dove sono' from Mozart's LE NOZZE DI
FIGARO ﹝費加洛婚禮﹞
紐西蘭籍女高音Te Kanawa是紐西蘭原住民。當年黛安娜和查理王子結婚時,上千萬的電視觀眾看到Kiri在婚禮上唱過歌的﹝我沒有看﹞。由於她在歌劇的優異成就,後來被英國女王封為Dame﹝和Joan Sutherland一樣﹞。這裡她唱樂聖莫扎特最著名的歌劇“費加洛婚禮“中的伯爵夫人,感嘆伯爵的愛已消失的無奈。“費加洛婚禮”可說是羅西尼的“薛爾維亞的理髮師”﹝Rossini's “Il Barbiere di Siviglia”﹞的續集,當年伯爵喬裝為士兵,在理髮師費加洛幫助之下,千方百計才追到Rosina而成為伯爵夫人,曾幾何時,她變成怨婦,完全是當今大部分婚姻的寫照,這不就是人生如戲嗎?
4. James McCracken: 'Dio! Mi potevi' from Verdi's OTELLO﹝奧特羅﹞
男高音McCracken是美國人,出生於1926年,1958年就在大都會歌劇院唱,一直到1988年逝世為止,一共三十年。歌劇“奧特羅”是浮爾弟在完成傑作“阿伊達”﹝Aida﹞之後封筆16年後的作品,是根據莎士比亞的戲劇改編的,一經演出,即獲得空前的好評。McCracken被認為當時唱“Otello”最好的男高音,此頭銜後來被Domingo接下。奧特羅是北非摩爾人﹝Moor﹞,也是威尼斯帝國的將官,生性猜忌多疑,中了奸人小計而懷疑妻子不貞﹝為了一條手帕﹞。這首曲是向妻子索取他贈她的手帕不得而悲憤唱著“天啊!何其罪我”。
5. Nicolai Ghiaurov: 'La calunnia' from Rossini's IL BARBIERE DI
SIVIGLIA﹝薛爾維亞理髮師﹞
保加利亞男低音Ghiaurov唱的曲,來自“薛爾維亞理髮師” ,他是劇中的音樂教師,懷疑伯爵在追求Rosina,因而向她的監護人兼追求者Bartolo醫生提議造謠中傷伯爵。
6. Roberta Peters和其他五位歌唱家:Sextet from Donizetti's LUCIA
DI LAMMERMOOR﹝蘭莫爾的露西亞﹞
這是歌劇中最著名的六重唱,其中重要的是女高音、男高音和男中音,但我只認得女高音Roberta Peters,她已退休,但寶刀未老。她唱少女Lucia,被兄長﹝男中音﹞所矇騙以為情人﹝男高音﹞變心而和一位貴族﹝男高音﹞訂婚,這時情人趕來興師問罪,四人加上Lucia的侍女和牧師一共六人唱出各自的心情。
7. Joan Sutherland: 'Bel raggio lusinghier' from Rossini's
SEMIRAMIDE
澳大利亞女高音Joan Sutherland可以說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女高音,也被英國女王尊封為Dame。
羅西尼的歌劇“Semiramide”的序曲常在音樂會單獨演奏,這首女高音曲“希望之光”是曲中最著名的詠嘆調。
Semiramide是巴比倫﹝Babylon﹞的王后,謀殺親夫,後來被自己的兒子﹝由女中音扮演﹞殺死,但雙方原先並不知道彼此是母子關係,只有祭司長知道,所以可以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8. Frederica von Stade and Judith Blegan: 'Presentation of the Rose from R. Strauss' DER ROSENKAVALIER﹝玫瑰騎士﹞
這是女次高音和女高音的二重唱。在莫扎特、理查‧史特勞斯和其他少數作曲家的歌劇,女次高音常需女扮男裝反串男角。這裡就是。
在劇中女次高音反串男生為騎士,代表一位老頭來女高音家裡下聘,以一支銀玫瑰作定情禮,這兩位男女卻一見鍾情,經過複雜的劇情,兩人倒是有情人終成眷屬﹝見第12項﹞。
9. Catherine Malfitano and Alfredo Krause: Act IV Duet from
Gounod's ROMEO ET JULIETTE
這是歌劇“羅蜜歐和朱麗葉”中私下結婚圓房的二重唱。西班牙男高音Krause已於1998年逝世,享年71。女高音Malfitano出生於紐約,母親是巴蕾舞星,難怪她也能在歌劇中跳舞。
10. Nicolai Gedda: 'Una furtive lagrima' from Donizetti's L'ELISIR
D'AMORE
瑞典男高音Gedda唱著名的詠嘆調“一滴情淚” ,來自多尼采提的歌劇“愛情的妙藥”。四十多年前在台灣時,就從中廣電台的播音中聽熟,都會背了。
11. Anna Tomowa - Sintow: 'Ernani, involami' from Verdi's ERNANI
歌劇“Ernani”故事複雜但不重要,保加利亞女高音複姓Tomowa - Sintow所唱的詠嘆調很著名,“Ernani, Fly with me” ,在飛機還未發明的時代,有和情人比翼雙飛的意思,充滿了對情人思念之情。
12. Kathleen Battle, Frederica von Stade and Elisabeth Soderstrom:
Final Trio from R. Strauss' DER ROSENKAVALIER﹝玫瑰騎士﹞
這是女高音、女次高音和女高音的三重唱。三位女生站在台上唱三重唱有什麼意思?是沒有什麼意思,但是如果知道中間的女次高音應該是男生的話,意義就大了,實際上就是如此。中間的女次高音和左邊年青的女高音是即將結婚的一對﹝見第8項﹞,右邊中年的女高音是貴婦,她的元帥老丈夫整天在森林狩獵,獨守空閨的她就養了一位小白臉,就是中間的女次高音。在“玫瑰騎士”的第一幕終前,貴婦感嘆年華逝去,必須放棄年青的小白臉,讓他去追尋年齡相當的女人,經過一波三折,終於如願以償。在劇終前的三重唱,中年貴婦的歌詞是“愛他還得包括愛他所愛的人…”。妳作得到嗎?
13. Mirella Freni and Placido Domingo: 'Gia nella notte densa' from
Verdi's OTELLO﹝奧特羅﹞
這是奧特羅戰勝歸來,群眾離開剩下他和妻子黛絲夢娜﹝Desdemona﹞單獨相對時的愛情二重唱﹝Love Duet﹞“黑夜漫漫”,敘述別後離情和他在戰場上危難。這是他們最好的時光, 此後每況愈下,終至他因莫須有的嫉恨而扼死她在床上,當他知道她本是清白含冤而死後, 自刺而死謝罪。
註:有興趣看的會友可向陳牧娘借。
巴蕾舞集錦
馬作忠
March, 2008
我曾介紹過電視節目“古典綜藝”﹝Classic Arts Showcase﹞播放古典音樂演奏會、歌劇、巴蕾舞、百老匯音樂劇和經典電影的片段。馬利蘭州的蒙郡是公共學校的Ch 33﹝北維州費郡是Ch 25,華府是Ch 19﹞,其他地區可以去classicartsshowcase.org查,還有衛星Dish Network 24小時播放。在蒙郡是每天午夜之後和週末下午以後播放。我退休一年來,幾乎每個週末都看,而且錄下了四十多張DVD﹝每張三小時,當然可能有少數重複的節目﹞。最近從已錄好的DVD中選出巴蕾舞的片段,湊成三小時的DVD,一共有25段。我相信喜歡巴蕾舞的人比喜歡歌劇的多,尤其是學過巴蕾舞的。前幾天收到朋友電郵來的“巴蕾月刊”第16期,其中一篇報導已故影星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的女兒回憶母親的往事。奧黛麗小時學過巴蕾舞,而且立志要當著名的舞星﹝Ballerina﹞,可惜因戰爭而輟學,戰後要繼續時,老師坦白告訴她不可能,因為她已錯過良機﹝和學樂器一樣,必須從小學起﹞。失望之餘,她轉向走演戲的路線而成功。當年“羅馬假期”在台灣上演後,滿街忽然擠滿了赫本頭的女人﹝肥瘦都有﹞。可見她們都欣賞奧黛麗的清新俏麗和婀娜多姿而想模仿。殊不知奧黛麗一半是天生麗質難自棄,另一半則歸功於小時學過巴蕾舞。
我現在介紹這片“巴蕾舞集錦” ,也會給我孫女兒看。會友中有女兒或孫女兒學巴蕾舞的,可以電郵﹝別打電話﹞向我要。
1. 'Ball Room before Midnight' from “Cinderella” (Prokofiev), Berlin Comic Opera Ballet (1987)
這是大家所熟悉的“灰姑娘” ,這一段正是將近午夜時的舞會。跳“灰姑娘”的是一位美麗的青少女,很符合劇中的角色。她匆促走後,王子在台階撿到一隻高跟鞋。
2. 'Arabia' from “Nutcracker” (Tchaikovsky), Paris Opera Ballet
這是“胡桃鉗”中的阿拉伯舞,和我們常見的版本不一樣。
3. 'The Eternal Idol' (A Tribute to Rodin), Chopin's Piano Concerto No.2, 2nd Movement
法國雕刻家羅丹﹝Auguste Rodin 1840 - 1917﹞除了‘思想家’﹝The Thinker﹞之外,兩座雕像‘The Kiss’和‘The Eternal Idol’也很有名。這一對男女擁吻了一百多年,醒過來分開跳了十分鐘非常纏綿的舞後,回去抱成‘Eternal Idol’的姿態。不知道這樣好還是像牛郎織女一年才見面一天的好?
4. “Carmen” (Bizet), (1980)
歌劇卡門的音樂,應該是很多人都熟悉的,男舞星是著名的俄國人Mikhail Baryshnikov,在當年美蘇冷戰期間投奔自由來美的。現已退休。
5. 'Pas de deux' from “Swan Lake” (Tchaikovsky)
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經經常收到一位婦人的資助,但從未見過面。柴可夫斯基有作品例如“天鵝湖”問世時,會寫信告訴她:「這是我們的‘天鵝湖’」。這一段節目開始時一女一男的對話,就是演這一件事實。接下去是‘天鵝湖’中最精彩的一段。
6. 'The Flame of Paris' Act IV (1953)
故事不詳,不過巴蕾舞故事較簡單,但一定有什麼慶典或舞會,作為男、女舞星展露舞技的機會,這一段就是如此,音樂很輕快。
7. 'Walpurgisnacht' from “Faust” (Gounod), Bolshoi Ballet
這是歌劇“浮士德﹝與魔鬼﹞”中的六段巴蕾舞之一,音樂很動聽。
8. 'Ravel Waltzes' Bolshoi Ballet (1964)
沒有故事,是純粹舞蹈。Ravel的音樂和現代音樂一樣,多不動聽。看巴蕾舞的好處是當注意力集中在舞蹈時,可以不在乎音樂。
9. “Tritsch - Tratsch” Polka (J. Strauss II ), Ballet of Vienna State Opera (1974)
小約翰‧史特勞斯的圓舞曲和它的“圓舞” ,都值得聽和看,尤其是維也納歌劇院的巴蕾舞隊。
10. 'Bolero' (Ravel), Maya Plisetskaya (1977)
Ravel作‘Bolero’時,原為巴蕾舞曲,但一直都在音樂會中單獨演出。‘Bolero’可能是Ravel最動聽的音樂。故名指揮和作曲家Leonard Bernstein在他的“Young People's Concerts”﹝見 2005年“音樂教育”和“幻想交響曲和波麗露舞曲”﹞示範“What is Orchestration?”時,就以這一首‘Bolero’作為作曲家如何使用各種樂器的例子。這首樂曲的結構相當簡單,只有兩組很長的旋律A和B,在小鼓不變但慢慢加強的節奏中,各種或組合的樂器奏出A或B,依AABB的次序演奏四次,整個樂團再演奏AB後加一小段終曲而止。這一段舞蹈,只有AABB兩次後加上AB和終曲。而且只有一位獨舞者加上十多位單獨伴舞者。最近“獨舞”﹝Line Dance﹞開始流行,我覺得這首樂曲很適合Line Dance。 (Yes, Jane, She is a good dancer. She's the Diva)
11. “Raymonda” (Glazunov) Act II, Final Bolshoi Ballet
故事不詳,我們看到一位軍人倒地而死,被一隊士兵抬出去,剩下一對男女跳Pas de deux,配上哀傷的音樂。
12. 'Dying Swan' (Saint - Saens), Makarova (1985)
著名的俄國舞星跳‘垂死的天鵝’ ,音樂來自聖賞的“動物狂歡節”。聖賞還作了數首器樂曲以及歌劇“Samson et Dalila”.
13. 'Black Tights' (Damase), Paris Ballet (1960)
故事和音樂都不詳,也是男女的雙人舞Pas de deux。
14. 'Dance of the Hour' from “La Gioconda” (Ponchielli), at La Fenice Theater, Venice Italy, 2004 New Year Concert
這一段是在義大利威尼斯剛重建的鳳凰劇院,2004年新年音樂會穿插的‘時鐘之舞’的巴蕾舞,也是義大利作曲家Ponchielli所作的歌劇“La Gioconda”中的巴蕾舞。歌劇不常演,但這首‘時鐘之舞’的配樂卻常常在音樂會中單獨演出,也出現在狄斯耐﹝Disney﹞的“Fantasia”中。
鳳凰戲院有悠久的歷史,初建于1792年,是義大利歌劇華麗派﹝Bel Canto﹞作曲家羅西尼﹝Rossini﹞、貝里尼﹝Bellini﹞和多尼彩提﹝Donizetti﹞的歌劇首演的地方。1836年失火燒毀,一年後重建開幕。作曲家浮爾弟﹝Verdi﹞多部歌劇首演於此, 包括“茶花女”和“弄臣”1996年又失火燒毀,這一次等了七倍長的時間才於2003年12月24日落成﹝我有當天音樂會的DVD﹞,所以這一段是新戲院的第一次新年音樂會,看到依原樣重建的富麗輝煌的新戲院,我真希望能在現場。埃及文化傳說中,鳳凰每5百年自行燃燒,又自火灰中再生。威尼斯這隻鳳凰,不到5百年已自行燃燒兩次而又自灰燼中再生 。
15. “Music of the Sphere” (Joseph Strauss), Volksoper Ballet (1964)
典型的維也納史特勞斯家族的音樂和圓舞。
16. “Don Quixote' (Minkus), Australian Ballet (1973)
這是巴蕾舞劇“唐‧吉軻德”。我沒讀過這部世界名著,但我聽過它的交響詩,也看過它的歌劇和巴蕾舞劇。這一段也是利用婚禮的慶典來展示舞星的舞技,和“天鵝湖”一樣,所以故事並不重要。
17. 'Le Spectre de le Rose' (Weber), Paris Opera Ballet
音樂是德國作曲家韋伯﹝Weber﹞的“邀舞”﹝Invitation to the Dance﹞ ,原為鋼琴曲,但由法國作曲家貝遼茲﹝Berlioz﹞改編成管絃樂曲,也是樂曲型式“Waltz”的開始。顧名思義,一位女士夢見一位男士﹝不知是何方神聖﹞來邀舞。
18. 'The Clock' Symphony (Hydan), Nederlands Dans Theater
海頓﹝Haydn﹞的‘時鐘’交響曲的第二樂章的配樂,很輕快。 (Yes, Jane, it is funny)
19. 'Overture from “Son and Stranger” (Mendelssohn)
巴蕾舞的標題是“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這一段的音樂是從孟德爾遜的另一首樂曲,也很動聽。
20. “Peer Gynt” (Grieg)
這一段似乎是黑白電影的片段而不是舞台表演。只有音樂值得聽。“Peer Gynt”是同名戲劇的配樂,是諾威作曲家葛理格﹝Grieg﹞的鋼琴協奏曲之外最著名的樂曲,其中“蘇維琪之歌”是我六十年前讀小學六年級教過的歌“冬天不久留”。
21. Baroque Music & Dance
“巴洛克”﹝Baroque﹞的繪畫﹝一般指歐洲1600-1700﹞多有過分渲染的意思,但巴洛克的音樂和舞蹈則是Something else﹝相反﹞非常單調。不信的話,看這一段就知道了。
22. 'The Stone Flower' (Prokofiev), Bolphoi Ballet (1979)
故事不詳,音樂還好。
23. 'La Peri' (Burgmuller), Alicia Alonso (1985)
65歲的女士﹝Oh, Sorry, 我忘記了。女士們在到達39歲後就不再計算年齡了﹞請注意,這是古巴著名的舞星Alicia Alonso,跳這 一段時已65歲。她75歲時,終於在舊金山作最後一次登台演出和數位團中年長的女性演出“The Middle of Sunset”﹝夕陽西下時﹞。
Alonso出生於1920年的古巴,從小就學巴蕾舞有成。20歲時不幸眼睛有視網膜剝離症。三年間開過三次刀,最後一次眼科醫生再三吩咐她必須躺在床上一年不准起來﹝因為第一次開刀醫囑躺床三月她沒有遵守﹞,而且餘生之年失去周邊的視力﹝Peripheral Vision﹞,等於半盲。在那一年躺在床上的時間,她只能在腦中想像如何跳Giselle的角色。
1943年她來到紐約市加入巴蕾舞團,尚未安定下來時,忽然臨時受命接替生病的主角跳“Giselle”而一舉成名。從1946到1948,一直跳那角色,後來還加上“天鵝湖”及其他角色。1948年她回到古巴創立巴蕾舞團。1959年古巴變色成為共產國家,由於她和共產政府關係密切,美國政府禁止她到美國來演出,但她經常到歐洲和蘇聯巡迴演出。
1975年她終於來到美國登台,已55歲而且當了祖母。
24. “Giselle” (Adam), Dance Theater of Harlem
1993年我去俄羅斯旅遊時,在聖彼得堡看過這部巴蕾舞劇“基婕” ,也寫了一篇遊記包括“基婕”的故事﹝見1999年12月“羅曼諾夫王朝的人生─俄羅斯遊記之一﹞。
這一段是終場前基婕護著薄情郎的戲。全部是黑人,因為是紐約市哈林區﹝黑人區﹞的哈林巴蕾舞團。
下一段是台灣灣人林懷民的舞團,將是很有趣的對比。
25. 'Snow' from “Bamboo Dream”, Cloud Gate Dance Theater of Taiwan, Lin Hwai-Min, Choreographer
這是台灣人林懷民創辦的“龍門舞集”的‘雪景’ ,非常有創意﹝creative﹞,可是,舞蹈需要機器﹝電風扇﹞來補助?舞蹈和其他藝術一樣,是藝術家﹝在舞蹈就是編舞者如林懷民﹞選擇一個主題,採用他特有的手法,呈現給觀眾,希望引起觀眾和他同樣的情感反應。我的感覺是這一段十分鐘的舞蹈有三項值得討論的地方:
A.音樂由一位女性吹著長笛供給,不需交響樂團,很符合省錢的克難精神,我這一代﹝可能包括林懷民﹞都是在省錢克難精神之下成長的。
B. 六位女舞者﹝全都長髮穿紅色長絲袍﹞偶而在台上碎步而跑,但不跳,卻再三在台上倒地翻滾,這可能需要一點功夫﹝Kung Fu﹞,但我從未看過西方巴蕾舞者在地上那麼激烈打滾的。
C. 那六位女舞者再出場時,每人頭髮往上飄散,原來身後跟著一位男性﹝不知是舞團的舞者還是從7-Eleven找來的臨時工﹞手持電風扇往女舞者頭髮吹,接著六位舞者的紅紗衫往前飄起,男者躺在她身後地板上把她的臀後春光一覽無遺,後來觀眾還偶而驚鴻一瞥看到她的內褲。在西方典型的巴蕾舞中,當女舞者施展舞技而打轉時,長頭髮的就很自然的長髮飄飄和短裙往上飄,偶而露出底褲,完全像林懷民用電扇吹女舞者的效果。因此我不得不下我的結論:林懷民舞團的舞者,舞技不如西方舞團,所以不得不使用電風扇來達到同樣的效果。中國古語有“勤能補拙” ,林懷民則用機器來補拙。
藝術之旅─華府國家藝術館簡介﹝上﹞
馬作忠
我曾於2003年寫過兩篇“藝術之旅”,那是因為我去俄國旅遊時,曾花了一上午時間,在聖彼得堡的“隱藏博物館”﹝Hermitage Museum of St. Petersburg﹞參觀過,後來又買了一套長達八小時介紹該館珍藏的錄影帶。該館是博物館,所以收藏的除了繪畫和雕刻品外,還有其他的藝術品,而且其目的是要使俄國學藝術的學生,不需出國觀光在該館就能看到上至史前時代下至現代的各類藝術傑作,所以該館珍藏品之豐,在所有博物館中可能是數一數二的。
華府的國家藝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Art﹞比起來就小得多,因為收藏的僅是繪畫、雕刻和少數其他的藝術品,所以中譯名又稱為“國家畫廊”。雖然如此,它的珍藏品仍舊相當豐富,而且你在裡面依順序走完所有展覽室,也等於走過時光隧道,從13世紀的拜占庭帝國文化走到當代的美國文化。
華府國家藝術館的存在,完全歸功於Andrew Mellon (1855 - 1937)和他的兒子Paul Mellon (1907 - 1999)。Andrew經商致富﹝石油和鋼鐵業﹞後從政,於1920 - 1932擔任過三任的美國財政部長,1932年出任駐英大使,參觀過倫敦的國家藝術館,認為華府也應該有那樣的藝術館,於是捐出他珍藏的藝術品三百多件和巨款建造藝術館。他逝世於1937年,他的兒子Paul Mellon監督藝術館的建造,於1941年開幕。此後Paul Mellon繼續捐出藝術品一千餘件和捐款購買藝術品以及後來建造東館﹝由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1978年完成﹞的費用。所以華府國家藝術館的建造費用完全來自Mellon父子,其珍藏藝術品則來自Mellon父子和其他受到他們激勵的私人捐獻,加上Mellon父子捐款購買的。至於日常運作、管理和維護費用,則來自聯邦政府,所以進館參觀是免費的。
館內藝術品的展覽,和其他大部分藝術館一樣,按照年代和國家的分類而展出。
西方的文明,全靠羅馬帝國勢力的擴展而傳播到歐洲各地。主後500年,羅馬帝國的崩潰,好比山崩地裂後的濃厚灰塵,埋葬了歐洲五百年之久。主後500年到1000年,歷史家稱之為“黑暗時期”﹝Dark Ages﹞ ,主要是因為這一段時期,歐洲人生活在艱難、恐懼和無知之中。歐洲以外的地區,很多地方欣欣向榮。位於巴爾幹半島的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繼續享受安定繁榮的生活,也負擔起保存古代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文物典章的責任。
主後1000年以後,歐洲的經濟、政治和思想開始轉變。田地生產量也因犁的發明而增加。原先令歐洲人提心吊膽的維京人﹝Vikings﹞和野蠻民族也都擇地安居下來,不再搶劫和屠殺,人們開始有了安全感。此後三百年,生活慢慢好轉起來,奠下後來文藝復興和現代化的基礎。國家藝術館的藝術品開始於此一時期的作品。
1. 十三世紀至十四世紀義大利:
中古世紀的歐洲,人們注重死後的世界。人生在世就是為了死後上天堂的準備。這一時期的藝術家都是為教會而創作的。畫家使用拜占庭的傳統和技術,也就是黃金的背景和永恆的人物來賦予影像﹝Icon﹞的精神力量。
藝術館收藏的這一時期的繪畫,本來是教堂神壇的木板畫。這些藝術品,除了崇拜之外,還有教育大部分不識字的信徒的作用。內容多是有關耶穌和聖母瑪麗亞,還有一些殉教成聖的聖人,因此必須逼真而不再是理想的形象。
喬托﹝Giotto di Bondone 1266-1337﹞是第一位以這種理念作畫的畫家。他放棄拜占庭藝術的裝潢型的複雜的線條,而以光線和陰影來呈現立體的感覺,因此被認為“現代畫”之父。
杜契奧﹝Duccio di Buoninsegna 1255-1318﹞是另一名著名的畫家,但他是保存拜占庭風格的畫家。
喬托在國家藝術館的一幅畫“Madonna and Child”﹝聖母和聖嬰﹞中,嬰兒左手緊握母親的食指,右手想拿母親手持的白玫瑰﹝象徵純潔﹞,完全表示出嬰兒的自然天性。
杜契奧在國家藝術館的一幅畫“Nativity with Isaiah and Ezekiel”﹝耶穌出生和先知以賽亞及以西結﹞中,則完全呈現拜占庭的傳統,例如耶穌出生在山洞口,瑪麗亞身體大於其他人物等。
2. 15世紀義大利繪畫:
15世紀的佛羅倫斯和其他義大利的小鎮,人們相信他們活在一個新的時代─文藝復興﹝Renaissance﹞。文藝復興是19世紀的歷史學家對那一時期的稱呼。是否適合,一直是爭論的焦點。
“Renaissance”是法文“再生”﹝Rebirth﹞的意思。再生什麼呢?就是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價值觀。義大利詩人佩脫拉克﹝Francesco Petrarch﹞稱得上是文藝復興運動的發起者。他的作品含有革命性的思想,也說明新時代的兩大特色,就是個人主義和人文主義。個人主義是一種新的自我覺醒和自我肯定,人們藉此伸張個人的權力並反抗權威。人文主義就是合乎人道的思想或是人文科學﹝與神學相對﹞。他認為文學、歷史和哲學各方面的知識,應是為世人造福的工具。
文藝復興的目的不在複製古人的工作而是再創造或超越古人的成就。當時的人文主義者並不是新異教徒,他們致力協調古典哲學與基督教義。建築師根據古典建築為範本,所設計的並不是異教徒的神廟,而是新的教堂。文藝復興是一種排斥中古而回歸古典的運動,不過最後卻開創一個新紀元,促發了現代人的產生。
如果將文藝復興的範圍縮小到美術方面,大家公認建築和雕刻的文藝復興,開始於1400年後的佛羅倫斯。至於繪畫,則開始於佛羅倫斯和荷蘭兩地。
15世紀義大利的藝術家知道如何用自然的方式來描述所見的世界。古典時期﹝主前第五世紀﹞的理想型的雕像成為他們的模型,希臘神話和聖經人物成為道德的模範例子。
1400年獨立的佛羅倫斯,受到米蘭﹝Milan﹞公爵的武力威脅,當地人民在防衛家鄉成功之後,一股以本城為榮的新人文思想便油然興起。他們稱佛羅倫斯為“新雅典”、自由鬥士、藝術家及人文之鄉。當時的傑出藝術家如下:
雕刻:唐那太羅﹝Donatello 1386-1466﹞。
建築:布魯內勒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 1377-1446﹞。
他不但完成了困難的佛羅倫斯大教堂的圓頂,還發明繪畫的“焦點透視法”﹝One Point或Linear Prospective﹞ ,使繪畫裡的空間更為真實。
繪畫:馬薩其奧﹝Massaccio 1401-1428﹞。
他利用“焦點透視法”開創了繪畫新風格,但28歲就去世,只有幾幅作品留下。國家藝術館可惜沒有他的作品。
焦點透視法的原理如下:
鐵路的雙軌是平行永不交叉的,可是當你站在鐵軌中央往前看,那兩條直線的鐵軌越遠越狹窄,最後似乎在遠方的某一點交叉,那“交叉”點叫作“Vanishing Point”﹝焦點﹞。當你畫圖時,如果將圖中的直線都交叉到那焦點,那麼這幅圖就很有深度和立體感,似乎把觀畫者吸進畫裡。換句話說,看畫的人覺得自己參與了畫中的現場。這和中古世紀的畫面往外突出的感覺相反。國家藝術館有一幅畫,是Fra Carnevale於1445年所畫的“Annunciation”﹝天使報喜圖﹞是最好的例子﹝我有一張CD收集了國家藝術館四百多幅畫,第026就是﹞。
15世紀中期以前,威尼斯是義大利最富強的城邦,它的艦隊控制了地中海,但自1453年拜占庭帝國被鄂圖曼帝國消滅後,加上非洲好望角的發現,威尼斯的貿易地位重要性頓減。雖然如此,威尼斯仍舊保存藝術方面的重要地位。威尼斯畫家吸收佛羅倫斯和其他義大利中部城市的畫格,同時和北方國家的貿易接觸而得到油畫的材料,畫家貝里尼﹝Giovanni Bellini 1430-1516﹞擅長於油畫,成為威尼斯畫格的開山祖。
15世紀後期的佛羅倫斯,用刀刻木的藝術家比用刀屠宰豬和家畜的還多,可見藝術品和肉一樣,是生活不可或缺的東西。大部分的作品是宗教性的,是信徒訂製獻給教會裝飾神壇之用。希臘神話故事的繪畫也流行,買者用來炫耀他的好學。當地的統治者Medici家族是最大的藝術品收藏者。
15世紀後期的佛羅倫斯還流行肖像畫。我們很難想像沒有人的影像的世界,但西歐從羅馬帝國亡國之後,肖像畫也隨之消失,一千年後才重新出現於佛羅倫斯。在此之前,人們看到的影像只有聖母瑪麗亞、耶穌、天使、殉教成聖的人和一些觀眾。最早的肖像畫是出現在教堂神壇的故事畫中,跪在角落上雙手合十的捐款買畫奉獻給教會的人。單獨的肖像畫要到以人為中心的文藝復興時期才有。那時候,人們開始有不同目的的肖像畫。最多的時機大概是訂婚時,和現在相親先使用相片一樣。國家藝術館最著名的肖像畫就是達文西在美國惟一的畫“Ginevra de'Benci”,畫中的她才16歲,是當地銀行家的女兒,從她的表情,似乎並不滿意這樁安排的婚事。達文西當時才22歲,正在嘗試用新的油料。達文西最著名的肖像畫“莫娜麗莎”現存於巴黎羅浮宮﹝Louvre﹞,沒去過巴黎的人也見過的,因為隨處可見。
﹝下期續完﹞
藝術之旅─華府國家藝術館簡介﹝下﹞
馬作忠
3. 十六世紀義大利繪畫:
如果用“達文西”來指“Leonardo da Vinci”是錯誤的。“da Vinci”並不是他的姓,而是來自Vinci的意思。積非成是並不只這一樣而已,所以我還是依慣例稱他是“達文西”。達文西說過肖像畫必須畫出內心的感覺。可能不容易,所以他一生只畫過三張肖像畫,而且巧合的是每15年畫一張。第一張是在國家藝術館的“Genevra de Benci”,三百年前是屬於瑞士和奧國之間的小國Liechtenstein﹝面積24平方公里,人口不到三萬五千人﹞。1967年該國王子Franz Joseph發佈出賣的消息,數家藝術館﹝包括義大利的﹞競爭著,結果由國家藝術館的最高價五百萬美元買下。達文西的第二張肖像是“Lady with an Ermine”﹝抱著白鼬的貴婦﹞,現存於波蘭的Krawkow。最後一張是“莫娜麗莎” ,最有名,一直存於巴黎羅浮宮,但曾出國一次來美,那是1963年甘奈迪當總統時。她在華府停留三週,第一天有一萬人排隊見過她的微笑。達文西另一著名的作品是在義大利米蘭的一家教堂的壁畫“最後晚餐”。耶穌說:「你們當中有一個出賣我」。十一位門徒聽了大驚,議論紛紛,只有猶大坐著不動,沒有反應,他就是出賣耶穌的門徒。 文藝復興全盛時期﹝High Renaissance﹞的第二位健將是米開郎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他沒有作品在國家藝術館,所以必須去義大利才看得到他著名的藝術品:裸體雕像“大衛”﹝在佛羅倫斯﹞,西斯汀教堂的壁畫“創世記”和“最後審判”, 和雕像 “Pieta”﹝在羅馬梵諦岡﹞。 第三位健將是拉斐爾﹝Raphael Sanzio 1483-1520﹞,他有數幅畫在國家藝術館。拉斐爾是位天才的學生,很快就學到老師Perugino的真傳。他先到佛羅倫斯,融貫達文西和米開郎基羅的畫法後到羅馬發展,在那裡他的作品成熟,呈現詩與戲劇的力量,也展現了豐富的外表和雕像般的立體感。他在梵諦岡宮室的“雅典學院”被推崇為文藝復興全盛時期古典精神的代表作。他畫一群著名的希臘哲學家,或動或靜地圍在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旁,每個學者都表現出自己的特性。圖中建築物,充分利用了焦點透視法,很有深度。他在國家藝術館的“Alba Madonna”畫中的人物顯得高貴、美麗和背後非常自然的風景。
同一時期的威尼斯,畫家畫出光明和鮮艷色彩的神話故事,最著名的是“Feast of the Gods”﹝神仙的歡樂﹞,它是貝里尼﹝Giovanni Bellini 1430-1516﹞84歲時完成,15年後提香﹝Tiziano Titian 1487-1576﹞受命將背景的樹林改畫成森林和山丘。
4. 十五世紀到十六世紀北方繪畫:
在阿爾卑斯峰北邊的“法蘭德斯”﹝Flanders ,包括當今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部份法國﹞地區的畫家,例如宮班﹝RobertCampin 1378-1444﹞和范艾克﹝Van Eyck ?-1441﹞,和義大利畫家同樣注重自然。范艾克還被尊為油畫的創始人。油畫的發明,使畫家能夠繪畫人物和風景類似照相般的真實。當時的藝術家,順應教會和富人的需求,創造各種繪畫、雕像、掛毯和裝潢藝術品,對於中產階級的新顧客,則製出較小,掛在屋內的宗教繪畫和肖像畫。魏登﹝Rogier van der Weyden 1400-1464﹞和哥薩﹝Jan Gossaert 1478- 1532﹞都是有名的肖像畫家。當德國的都羅﹝Albert Durer 1471- 1528﹞利用版畫將義大利文藝復興的畫型介紹到北方後,畫家開始引用古典的題材和雕像型的人體,但仍保持注重細節的傳統。
油畫的傳入,使義大利尤其是威尼斯的畫家如魚得水,繪出更多的色彩艷麗的作品。除了提香以外,吉奧喬尼﹝Giorgione 1477-1510﹞、丁多利托﹝Jacopo Tintoretto 1518-1594﹞和加里亞利﹝Paolo Caliari 1528-1588﹞都有作品在國家藝術館。
5.矯飾之義”﹝Mannerism﹞:
文藝復興全盛時期中止於1520年,因拉斐爾的逝世和羅馬的戰亂。義大利中部一群畫家發展出所謂“矯飾之義”﹝Mannerism﹞,故意將人體畫成瘦長,配上不自然的光線和顏色,加上空間狹窄和複雜的構圖。對於從希臘的克里島﹝Crete﹞來義大利學畫的Domeniko Theotopolus﹝1541-1614﹞影響最大。他到西班牙定居,當地人無法發音,就稱他為El Greco﹝希臘佬﹞。他以此型發揚光大而揚名。
6.巴洛克﹝Baroque﹞:
義大利畫家不久放棄“矯飾之義”而回歸於更自然的型態成為巴洛克﹝Baroque﹞,那是因為天主教對宗教改革的反擊,鼓勵藝術家創造宗教題材而且用特殊的畫法來吸引教徒。卡拉瓦喬﹝Caravaggio ?-1610﹞可說是開山祖,他的畫型深深地影響了十七世紀歐洲的畫家。其特點是用戲劇性的構圖和極亮的光來呈現其感人度。它經常在陰暗的背景中,讓人物有向我們衝來的樣子。這些作品充滿了戲劇性,用當代的人物來扮演遠古聖經時代的故事。
7.十七世紀北歐繪畫:
位於北方的佛蘭德斯仍舊喜歡寫真主義﹝Realism﹞。從16世紀以來,宗教和政治的紛爭,將該地區的南北分裂成兩個社會價值觀和藝術嗜好不同的國家。南方的Flemish﹝現今的比利時﹞仍舊是天主教和支持皇室的國家。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和他的學生載克﹝Anthony Van Dyke﹞是榮耀天主教和皇室的畫家。他們採用偉大的主題、生動的構圖和鮮艷的色彩。魯本斯的“但以理和獅子群過夜”﹝Daniel in the Lions' Dan﹞使觀畫者有和獅群同處一室的感覺。
北方的荷蘭則成為共和國和信新的基督教﹝Protestant﹞。十七世紀的荷蘭人喜好描畫他們的世界的繪畫,包括風景、海景、人物、活動、室內、食物和花草等等。著名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 1606-1669﹞和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都在他們的繪畫中埋入生活的教訓:人生是短暫的。
8.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法國繪畫:
從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法國一直在絕對皇權統治之下。藝術家的主旨在於榮耀皇室和政府。很多藝術家旅行到義大利去吸收當時和文藝復興全盛時期的觀點和藝術精髓。法國人因而喜好理想化和高尚情操主題的藝術。普桑﹝Nicolas Poussin 1594-1665﹞和克勞德﹝Claude Lorraine 1600-1682﹞就是這一類的畫家。
1648年法國皇家﹝藝術﹞學院成立,強調藝術作品必須具備“道理、紀律和秩序”﹝Reason, Discipline and Order﹞ ,不過靜物和風俗的作品也仍然風行。夏丹﹝Jean Brptiste Simeon Chardin 1699-1779﹞是這一類的畫家。
9.“洛可可”﹝ Rococo﹞:
路易十四自我榮耀的意圖得到藝術家的支持,但繼承的皇室和貴族則喜好較輕巧細膩的畫型,這種畫型被稱為“洛可可”﹝Rococo﹞。於是藝術家的宗教和歷史畫減少而著重於神話故事和日常生活的題材以及肖像畫。華鐸﹝Antoine Watteau 1684-1721﹞喜用公園之類的景致為背景,描繪處於其間的貴族或喜劇演員,而且常將舞台和真實生活編織在一起,讓人無從分辨。他的畫型接近魯本斯,但筆觸更強烈,帶有詩般的精妙品味,畫中的人物纖柔優雅,舉手投足間,流露出自信,比真實人物更動人。追隨他的畫家包括包加﹝Francois Boucher 1703-1770﹞和學生福拉哥納爾﹝Jean - Honore Fragonard 1732-1806﹞。
在法國革命﹝1789﹞之前,新古典主義開始流行。達維﹝Jacques - Louis David 1748-1825 ﹞利用革命性的思想改變,他的擁護拿破侖得到官方藝術家的任命。他的拿破侖肖像畫畫得有如文藝復興全盛時間拉斐爾的畫,將拿破侖畫成英雄人物,高貴而偉大。他的學生英格﹝Jean - Auguste -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 ﹞不參與政治而尋求新古典主義的完美,堅持線條的重要和鮮明的顏色。
10.英國繪畫:
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皇家和官員的肖像畫不但流行於法國,西班牙和英國也一樣。
英國的著名肖像畫家是雷諾茲﹝Joshua Reynolds 1723-1792﹞和根茲包羅﹝Thomas Gainsborough 1727-1788﹞,後者還著名於風景畫。他們的肖像畫,人物如古典時期或文藝復興全盛期的逼真、高貴和優雅還加上顯示社會地位的飾物。根茲包羅從未去過歐洲大陸旅行,但其他畫家都去過歐洲,尤其是威尼斯而帶回畫著當地風景和建築物的畫,很受歡迎。英國偉大的風景畫來自十九世紀前半的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 1776-1837﹞和泰納﹝William Turner 1775-1851﹞。前者的作品都以一般人熟悉的英國鄉村為主,但他的重點不是具體事物而是光線和大氣﹝Atmosphere﹞,大地常是陪襯,而千變萬化的風、陽光和雲朵才是主角。泰納的畫格更是複雜和多變,國家藝術館有特展﹝2007年10月至2008年1月6日﹞展出他的146幅作品,請參閱2007年11月的“畫家泰納”。他們兩人的畫深深影響了歐美後來的畫家。
11.浪漫主義﹝Romanticism﹞:
法國革命前的啟蒙運動不但解除理性的束縛,也滋長了敵對的勢力,那就是以感情為主的浪漫主義﹝Romanticism﹞。當時想要反抗社會階級、宗教或既定價值的人,不是以理性的信仰來建立一套新秩序,就是以追尋感情經驗為目標,而兩類人共同的心願就是“回歸自然”。理性主義者認為自然是理性之源,浪漫主義者眼中的自然則是無窮、荒蕪、恆變、和壯觀。浪漫主義的藝術家向過去搜索能引起自己共鳴的風格,並非一家而是各種風格。事實上浪漫主義藝術的特色就在重新發現和利用已被屏棄的形式,因此新古典主義也是浪漫主義的一支,至少十九世紀時是如此。
在這裡我要先提起西班牙唯一有資格稱為天才的畫家哥雅﹝Francisco Goya 1746-1828﹞,他在1780年代末期,雖是宮廷畫師,但也吸收了法國啟蒙運動中的自然思想,放棄了洛可可風格,轉而學習林布蘭,從而建立了自由的新巴洛克風格。他有8幅肖像畫在國家藝術館。1808年拿破侖佔領西班牙時,哥雅和許多人原本希望這位征服者能帶來企盼很久的自由,可是法軍的野蠻行為使他們的希望幻滅,而當地猛烈的反抗隨之而起,哥雅一些完成於1810至1815年間的作品,就反映了這個事實,其中最偉大的就是“1808年五月三日”﹝現存於西班牙馬德里的普拉多“Prado”藝術館﹞。畫中明亮的色彩、寬廣流暢的筆觸和戲劇化的夜間光線表現出豐富的新巴洛克風格。哥雅用他銳敏的觀察力描繪冷血殺手面對受刑人絕望的神情而毫不動容的情形。
法國十九世紀浪漫時期最著名的畫家戴拉克魯瓦﹝Eugene Delacroix 1799-1863﹞有數幅名畫是有關法國革命的題材,他在國家藝術館的一幅題名“阿拉伯人山上作戰”﹝Arabs Skirmishing in the Mountains﹞是在他逝世前數月畫的,是回憶三十年前他去過非洲所記錄,加上想像所畫的。
12.寫實主義﹝Realism﹞:
1841年像現在牙膏的顏料金屬管發明後,畫家就可以直接在室外作畫,加上火車的發明,畫家很容易旅行到各地的鄉村,於是直接繪出大自然的寫實主義﹝Realism﹞就產生了。柯洛﹝Camille Corot 1796-1875﹞是著名的寫實主義畫家,他的作品深深影響了他的學生和隨從者。真實主義的畫家,將風景和日常生活的題材的處理,和歷史畫同樣的慎重態度。另一位有名的庫爾貝﹝Gustav Courbet 1819-1877﹞也有一幅畫在國家藝術館,叫“諾曼第的海灘”﹝Beach in Normandy﹞完成於1875年,可沒想到七十年後變成英美聯軍和德軍浴血的戰場。
馬內﹝Edouard Manet 1832-1883﹞大膽地畫出當代都市的題材,而且要觀畫者注意畫布上的色彩,他把不同顏色的斑塊並排,所以他的畫看起來尚未完成,當時飽受批評,卻為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鋪下道路。
13.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
1860和1870年代,一群後來被稱為印象主義的藝術家,揚棄皇家學院所訂的規章而爭取藝術創作的自由。由於皇家學院一直拒絕展覽他們的作品,所以在1874年,莫內﹝Claude Monet 1840-1926﹞、雷諾瓦﹝Auguste Renoir 1841-1919﹞、竇加﹝Edgar Degas 1834-1917﹞、比沙羅﹝Camille Pissarro 1830-1903﹞和其他藝術家聯合起來開畫展。飽受批評家的譏諷,稱他們為“Impressionists”﹝印象派﹞,取自早先莫內的畫“Impression, Sunrise”,於是“印象派”之名不脛而走。12年後﹝1886﹞當最後一次﹝一共8次﹞的集體畫展終止時,很多畫家都已成名了,包括一位美國女畫家卡莎特﹝Mary Cassatt 1844-1926﹞ 。國家藝術館有很多印象主義的畫,因為當年美國人很喜歡收藏這一類油畫,主要是因為色彩鮮明又是戶外的題材。
14. 後期印象主義﹝Post - Impressionism﹞:
後期印象主義﹝Post - Impressionism﹞指的是塞向﹝Paul Cezanne 1839-1906﹞、秀拉﹝Georges Seurat 1859-1891﹞、梵谷﹝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和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30﹞四位風格全不同的畫家。相同的地方在於他們尋找用眼睛、智慧和感情來表達超乎外表的意義的畫法。高更和梵谷大膽地使用怪異的顏色來表達內心的感情,空間平面化或抽象化,秀拉則使用系統化的彩色點,塞向則注重形狀。莫內晚期的作品也嘗試只用光線和色彩來表達他的審美觀。
我曾對梵谷有較詳細的介紹,可以上網www.williemaar.jay20151.com在1998年,是介紹當年國家藝術館的梵谷特展,現在還有網上畫展和他的傑作的Slide Show。
15.二十世紀初繪畫;
二十世紀初期的藝術家繼續挑戰傳統,嘗試新的表達方法或另類形狀﹝Alternative Forms﹞來表達新觀念。
馬諦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試用生動飽和的色彩和大膽的筆法來激發強烈的感情反應,被法國批評家稱為“野獸派”﹝The Fauves﹞。俄國的康丁斯基﹝V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則更進一步,使用抽象的形狀。畢卡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和布拉克﹝Georges Braque 1882-1963﹞共同創造“立體主義”﹝Cubism﹞ ,將立體的形狀分裂為平面。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 1872-1944﹞完全放棄任何構圖而只用直線和黑白以及三種原色:紅、藍、黃,稱為“新造形主義”﹝Neo-Plasticism﹞。接下去還有“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等等,所謂“the list goes on and on …”。國家藝術館館長Earl Powell III說得好:「現代的藝術家,繼續在嘗試著,在同化前一派的藝術的同時又揚棄它」﹝Simultaneously assimilating and rejecting the work of their predecessors﹞,也許是說他們也不知道他們在作什麼。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