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e Maar
Friday, October 2, 2015
音樂與欣賞
馬作忠
June, 2008
我從馬州蒙郡的公共圖書館借到一本中文書「樂府春秋」,1995年出版於台灣。著者是張繼高,我不知道他是誰,但他的筆名“吳心柳”我卻很熟悉,因為他在1965年我離開台灣以前就在“音樂雜誌”上有交響樂和歌劇方面的文章,我也常聽他在中國廣播公司的“空中音樂廳”的節目。我來美之前,在古典音樂和歌劇方面已有相當的基礎,除了歸功於台灣大學學長的義工社團的唱片欣賞會之外,張先生之功更不可沒。他在中央日報的〈樂府春秋〉和聯合報的〈樂林廣記〉寫音樂評論和出版「音樂與音響」雜誌則是我離開台灣以後的事。他已於1995年本書出版後不久逝世,享年69歲。
出版本書的九歌出版社發行人在以“超級樂迷的心願”為題的序文中說到:“他想把從音樂中得來的快樂,讓更多的人和他一樣同受其惠 ─ 從「獨樂樂」擴展到「眾樂樂」。可惜我不在台灣,未能繼續身受其惠。
書中收集的文章,當然很多已成明日黃花,一些有關音樂家如作曲家、名指揮和名演奏家的事跡我已從閱讀英文書而熟悉,但也有一些文章是超越時間性的,其中一篇「音樂與欣賞」值得在這裡介紹。
音樂家通常把音樂分成兩種類型:絕對音樂和標題音樂。「絕對音樂」是指「純粹音樂」而言。作品沒有標題,也沒有指明的描寫對象。整個作品皆在表現樂音和結構的美,或是一種抽象的意識境界。
「標題音樂」正好相反。它有確定的描寫對象,用多種樂音來敘述一個故事或描寫景物。作曲家在他的作品註有標題,使欣賞者在觀念上有一個範疇。例如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和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等都屬於標題音樂。
這兩種音樂在價值上不分軒輊。前者比較趨於古典,後者則是浪漫派的主流。
然而,音樂的藝術本性是「表現」而不是「表象」,所以要說用聲音來絕對客觀地描寫時間與空間,其正確性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要說一首作品完全沒有「想像」相憑倚,就是單純地形成一段美麗音符的組合而不表達任何情感,也是不可思議的事。音色有強弱,節拍有疾徐,這種強弱疾徐能直接予感情以輻射。換句話說,就是能抒情。所以,任何一首作品,總不能完全沒有描摹的對象。
這樣說來,絕對音樂和標題音樂之間的界線不是很模糊嗎?站在欣賞的立場來說確是如此。
舉例來說,貝多芬的第5號交響曲本無標題,但因他對一位好友說過:「命運來這裡叩門的」,而被人標上「命運交響曲」之後,聽的人在第一樂章裡,依稀可以感到一個人與命運搏鬥的那種情感。還有他那F大調絃樂四重奏,說起來該屬於絕對音樂,但貝多芬告訴他的朋友說這首四重奏是想到羅密歐與朱麗葉在墳墓裡的情景所寫,於是我們在聽慢板樂章時,不由自主地有一種陰風凜凜的悽慘感覺。
在這個問題上的爭論,恩尼斯柯﹝按:我猜是作“羅馬尼亞狂想曲”的George Enesco 1881-1935﹞的話是比較中立而正確。他說:「無論標題音樂與絕對音樂,在作者既然都有發抒,聽者就一定有所感受。不過標題音樂通常所描寫是可見的景物,絕對音樂中所含蓄的是抽象的精神或情感而已。」
站在一個欣賞者的立場,恩尼斯柯的話更為正確。聽音樂不是單純的官感享受,而是情感的共鳴。心理學家認為「感情生於感覺」,音樂是最好的例子。例如我們聽到進行曲時會感到雄壯,其實那聲音的本身並不具有雄壯的感情,那感情乃是發乎聽者的主觀。
音樂欣賞的過程與方法,分成三個階段:﹝一﹞官覺的欣賞。﹝二﹞情感的欣賞。﹝三﹞知識的欣賞。
「官覺的欣賞」是單純的官感享受。人可以用耳朵聽到不同的旋律、和聲、音色和節拍後而激起直覺的喜怒哀樂。例如低而慢的小提琴獨奏讓人感到纏綿,長笛﹝Piccolo﹞的聲音顯得很活潑,巴松管﹝Bassoon﹞獨奏的調子顯得很憂傷等等。
把這些聲音給人的零碎“感覺”系統化之後,再揉進個人情感上的主觀,便成了「情感的欣賞」。這個階段是欣賞音樂者最幸福的階段。他應該注意研究曲子的內容、表現方式、故事的進展、描寫的意境等而擴大其體驗和想像,以引起心靈的共鳴。音樂對人的價值在這個階段裡完全發揮了出來。
「知識的欣賞」階段就涉及到對音樂技術方面的研究和批評了。例如曲體、風格、宗派、特殊器具的使用和作者與作品的時代背景,都是欣賞與研究的對象。
音樂欣賞雖然有這麼多理論,但歷來偉大的音樂家都同意一點,就是:把一首作品狹義地束縛在一種固定解釋之內,是一種嚴重的過失,對音樂是一種侮辱。
貝多芬在二百年前寫“田園交響曲” ,似乎已經意識到他這首標題音樂有被曲解的可能,於是他寫道:「所有以音樂繪成圖畫如太過牽強,則會失去了原本的美意。……同樣的,即令未設標題,聽眾更會得到近似於整體的感覺,而非一幅冰冷僵硬的圖畫。」
這段話應該適用於任何一首作品。
音樂教育
馬作忠
June, 2005
我剛剛購買一套有9張DVD的音樂會錄影,奉獻給教會。為了避免這套我認為最珍貴的音樂教材在教會圖書室書架上積灰塵,所以在此介紹它的內容,鼓勵大家借去觀賞。
這部音樂教材的名稱是“Leonard Bernstein’s Young People’s Concerts”(伯恩斯坦的青年音樂會)。請注意,這裡所說的“Young People”,實際上指的是“Children”(小孩)。從錄影中,我看到父母帶小孩或祖父母帶孫兒女到音樂廳去聽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團(New York Philhamonic)演奏和講解音樂,目的在消除小孩對古典音樂的懼怕(fear of classical music)。 那些小觀眾中,甚至有才七、八歲的,但那是沒有電腦和電動遊戲的1950到1970的年代的小孩。我不敢期望現代七、八歲小孩有那樣的水準,所以我認為十歲以上的青少年,應該由家長陪著看這部錄影(家長如英文能力不夠也沒關係,讓小孩講解給家長聽,對小孩幫助更大)。成年人對古典音樂有興趣的,尤其是想聽但不知如何入門的,這部教材也會有很大的幫助。至於喜歡古典音樂的人,都知道古典音樂的世界是多麼高深和複雜,永遠有新的東西等待發現和欣賞,這部錄影也能夠讓你學到很多東西。我真的希望當年我的子女在成長期間就有這部教材,讓他們的音樂教育能夠事半功倍。
伯恩斯坦(1918-1990)是美國著名的指揮家和作曲家,他寫了數部百老匯歌舞劇,其中一部“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曾搬上銀幕(我在電視上看過)。從1958到1972,他當上紐約愛樂團指揮期間,定期舉辦了一共53場“青年音樂會”,教導在場的兒童和父母了解古典音樂。這些音樂會的錄影還曾經在CBS電視台的黃金時段傳播到美加各地,廣受歡迎。伯恩斯坦很自豪他的這種教育使命,認為這是他一生中最有意義和價值的活動。這部DVD收集了二十五場的音樂會實況,每場五十多分鐘,所以一共將近二十五小時,很少人能像我一樣一星期內看完的,既然全部音樂會在十四年間完成,你能夠在三年內看完就不錯了。如果要借的人多,我建議負責借閱的會友維持等候借閱的名單,借去的會友每次只能持有一星期,在一星期內看完第一張DVD(三小時,每次只看一小時),然後歸還,下次輪到借閱時再看第二張,如此類推。
這二十五場的音樂會標題如下﹕
●“What Does Music Mean?”
●“What is American Music?”
●“What is Orchestration?”
●“What Make Music Symphonic?”
●“What is Classical Music”
●“Humor in Music?”
●“What is a Concerto?”
●“Who is Gustav Mahler?”
●“Folk Music in the Concert Hall.”
●“What is Impressionism?”
●“Happy Birthday, Igor Stravinsky”
●“What is a Melody?”
●“The Latin American Spirit”
●“Jazz in the Concert Hall”
●“What is Sonata Form?”
●“A Tribute to Sibelius”
●“Musical Atoms: A study in Intervals”
●“The Sound of an Orchestra”
●“A Birthday Tribute to Shostakovich”
●“What is a Mode?”
●“A Toast to Vienna in 3/4 Time”
●“Quiz-Concert: How Musical Are You?”
●“Berlioz Takes a Trip”
●“Two Ballet Birds”
●“Fidelio-A Celebration of Life”
音樂會的地點是在紐約市的卡奈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後來搬到新落成的林肯中心。從1966年11月(第20場)以後是彩色的,在此之前全是黑白片,音響品質也不好,所以你如果因為看了這套DVD而喜歡所介紹的音樂,必須去買品質好的CD。
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第二和第三場(第一張DVD),分別在1958年的1月、2月和3月舉行,當時我在台大唸三年級。大一時憑自覺而喜歡上古典音樂,也憑自己摸索,從未得到名家指點,那些在場的小孩比我幸運多了。我認為古典音樂是上帝賜給我們最崇高的藝術之一,我們也都有能夠欣賞的恩賜,只是有沒有機會而已,這一部教材就是很好的機會。如果教會的弟兄姐妹或小孩,只要有一人因看了這部教材而喜歡上古典音樂,就已值回這部教材的金錢價值(定價$149.95)。如果你有位天才兒童看了這部教材而得到鼓舞,立志長大後也要當一位像伯恩斯坦的交響樂團指揮,我可不負責。無論如何,我覺得培養小孩欣賞高尚音樂的能力比逼小孩學樂器更重要。這部DVD去年九月才上市,但錄影帶(一共十個)早已於1997年上市(定價$ 349.95),各地圖書館可能有。
歌唱的藝術
馬作忠
April, 2005
別緊張,我不是要教你如何唱歌,這只是一張DVD的名稱﹕“歌唱的藝術—二十世紀的金嗓子”(The Art of Singing-Golden Voices of The Century)。裡面是有名家教你如何唱歌,你如果精通了,唱讚美詩歌時就更有勁、更有樂趣了。
以下是台灣出售音樂的網站(www.cdnet.com.tw)對這張DVD的介紹﹕
歌劇藝術發展至二十世紀已臻完美之境,不僅各式流派傳統各顯神通,「大歌手」時代也真正來臨,藉由聲音、影像的紀錄,人們對於歌唱藝術不再只能憑空猜測,大歌手風華絕代的風貌也得以流傳後世。
這張全長 116 分鐘的影像紀錄片「歌唱的藝術」堪稱二十世紀最精采的影像紀錄,從1911年默片時代本世紀第一位歌王卡羅素開始、五0年代稱霸大都會歌劇院的首席次女高音史蒂汶絲,「前三大」男高音的柯雷里、史蒂法諾分別演唱《杜蘭朵公主》裡的卡拉富王子與《丑角》真情至性的《粉墨登場》、畢約林與提芭蒂1956年合作《波西米亞人》的珍貴錄影、「歌劇女神」卡拉絲早年於里斯本的《茶花女》以及1964年於柯芬園歌劇院的《托絲卡》絕唱、龐賽兒1936年為電視試片載歌載舞的《卡門》錄影、花腔之后蘇莎蘭、第一位揚名國際的美國黑人女高音普萊絲、本世紀最偉大的華格納女高音弗拉格絲塔、歌劇迷心中最偉大的莫札特男高音溫德利許演唱《魔笛》等等二十八位世紀歌唱家的珍貴影像紀錄,同時兼具欣賞與研究的高度價值。
這張DVD定價台幣936元,會員特價598元,可是“已絕版”,也就是有錢也買不到了,似乎台灣會欣賞“歌唱的藝術”的人還不少。不過在美國還可買到,如果你在台灣有學聲樂的親友,這是很珍貴的禮物。
我現在就介紹上述所提到的「大歌手」(其實他們都是真正的藝人 Artists而不是拿著麥克風窮嚷的歌手)。我在“燦爛星光”(《維聲》第75期和第76期中)已介紹過,不過他們在這裡所唱的歌不同。“燦爛星光”是由電視錄的,所以影像和音響都遠不如這張DVD。
1.卡羅素(Enrico Caruso 1873-1921)
錄音的技術開始於二十世紀初期,卡羅素是第一位留下唱片的巨星,他也拍過電影,但那是默片時代,有影而無聲。他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男高音。
2.龐賽兒(Rose Ponselle 1897-1981)
她在21歲出道時就已經和卡羅素同台唱對手戲,可見她的功力。這是她在1936年到好萊塢試鏡時載歌載舞的鏡頭。
3.弗拉格絲塔(Kirsten Flagstad 1895-1962)
她是不是20世紀最偉大的華格納(Wagner)女高音,我不能確定。她唱的是“ Battle Cry ”的歌,也就是出去作戰時替自己打氣的歌。
4.史蒂汶絲(Rise Stevens 1913-)
將近92高齡的她,真的在大都會歌劇院“稱霸”了23年。因為貌美,被好萊塢視為珍寶。這裡她談起當年拍片的經驗,唱的是大利拉向參孫誘惑的“你的聲音敲開了我的心扉”。
5.畢約林(Jussi Bjoerling 1911-1960)和提芭蒂(Renata Tebaldi 1922-2004)
影星Charles Laughton (1899-1962)在片中說提芭蒂很害羞,稱讚她幾句就會臉紅,是當時很少見的,而且她有天使般的聲音。他還說他希望他是畢約林,有其聲音,這兩個人的聲音,混在一起,是屬於另一個世界的。我完全同意,我覺得光看這兩位在1956年合作《波西米亞人》的珍貴錄影,就值回買這張DVD的二十多元了。
《波西米亞人》(La Boheme)是美國上演次數最多的歌劇。由於這兩首詠嘆調的優美,幾年前甚至打進百老匯音樂劇的舞台。
少女咪咪是詩人魯道夫的鄰居,那一年聖誕前夕,她來他的房間借火,鎖匙掉到地上,兩人在黑暗的地上摸索尋找,他碰到她冰冷的手,唱起“妳那冰冷的小手,讓我握著保暖吧”,然後自我介紹,說他是個詩人,雖然很窮,卻有豐富的夢境和幻想,可是一切剛才都被一雙大眼睛盜走了,最後他問她的名字。她說“我的名字叫咪咪”,是個做紙花的女工,靠微薄收入維持生活,可是她期望春天真正的花朵和如茵草地和花香。這段歌唱非常富於感情,敘述一位少女的心思,委婉之至。接著的二重唱,是他邀請她一起去咖啡館參加室友的聚會。
6.花腔之后蘇沙蘭(Joan Sutherland 1926-)
很多歌劇迷有一個共識,就是只要蘇沙蘭在場,就一定很壯觀和很有趣,這一段也不例外。
7.第一位揚名國際的美國黑人女高音普萊絲(Leontyne Price 1927-)
普萊絲是當代唱阿伊達(Aida)最好的超級明星。這一首 “啊!我再也見不到祖國了”,不祇是思鄉曲而已,而是完全心碎了,因為她愛的人就要娶別的女人了,那女人就是埃及的公主,她卻是公主的女奴。雖然她在祖國衣索比亞也是公主,但她是祖國戰敗時被俘來當女奴的。埃及人包括愛她的將官拉達美也不知道她原來是鄰國的公主。
8.溫德利許(Fritz Wundelich 1930-1966)
他年青時因意外事故而死亡,只留下這段莫札特的“魔笛”(Magic Flute)的錄影。他被委託去拯救一位被梆走的少女,看到她的畫像,一見鍾情,唱出愛慕之情。
9.柯雷里(Franco Corelli 1921-2003)
他長得英俊,足以當電影明星,又有優美的男高音歌喉。他看到以猜謎招親的杜蘭沱公主,驚為天人就要去應徵。她的侍女柳兒阻止他,因為已有很多人猜謎失敗而被砍頭。他唱這首“柳兒,別哭”,說他已厭倦流亡的生涯,這是千載難逢,一步登天的機會,他要試試運氣,死也甘心。
10.史蒂法諾(Giuseppe Di Stefano 1921-)
根據指揮Nicola Rescigno所說,史蒂法諾從不注意他扮演角色的劇情,但他唱歌時發音的準確則無可挑剔。這首歌劇“丑角”(Il Pagliaci)中的“粉墨登場”是首傷心的歌(本片開始時卡羅素也唱這一首)。演丑角的戲班班主,發現妻子當晚戲散之後就要和情夫私奔時非常傷心,可是戲非演下去不可,在出場前化妝時唱出他哀傷的心情﹕心情遭透卻還得在觀眾面前強裝笑臉,博取觀眾的笑聲。後來和妻子在台上演戲時,因為戲中情節太像他們之間的問題,越演越氣,假戲真作,在台上一刀刺死妻子後,高舉刀子向台下觀眾宣佈“戲終了”。觀眾熱烈鼓掌,因為演得太逼真了。情夫奔來搶救不但太遲,也被丈夫刺死。
11.「歌劇女神」卡拉絲(Maria Callas 1923-1977)
卡拉絲因情場失意而自殺,我已在“燦爛星光”中提過。指揮Nicola Rescigno告訴我們卡拉絲在音樂方面敬業的精神。她的錄影很少,後來發現她在葡萄牙里斯本演“茶花女”的電影(是一位觀眾偷拍的),很珍貴。本片最後的節目是她在倫敦演唱會的最後的節目﹕“托思卡”(Tosca)中的“為了藝術為了愛”,歌詞大意如下﹕
“我一生為藝術為愛情而活,我從不傷害任何生物,我秘密助人不求回報,我信仰虔誠和堅定,我禱告,我經常上教堂,我奉獻。主啊!為什麼你給我的回報卻是如此?”
她的問題是邪惡的警長一直垂涎她的美色,將她男友以政治犯罪名定他死罪,次日清晨就槍決,逼她以身體來交換男友的性命。
這也是一種“Why me?”的情況,所不同的是當我們身患重病時。在問了上帝“Why me?”之後,能夠理解慈悲的上帝必有祂的旨意而接受。但是托思卡完全沒有那樣的機會,因為警長立刻要她兌現獻身的承諾,她在抗拒的慌亂中,摸到一把剪刀而將警長刺死。
其他沒有中文姓的十七位藝人,大部份已在“燦爛星光” 中介紹過。我要特別介紹的是一位我從未聽過的女高音,她是Magda Olivero,出生於1912年,所以已93歲了,難怪她曾經和歌王吉利(Beniamino Gigli 1890-1957)和 Tito Schipa (1888-1965談過唱歌的方法。在片中談話時已是老太婆,但年青時在歐洲成名,一生中很少離開意大利。65歲時,被紐約大都會歌劇團請來首演“托思卡”。經理在片中告訴我們很多同事覺得他的判斷力有問題。排演當天,當他看到副指揮和舞台指揮來找他時,心想糟了,一定是排演糟透了。結果他看到兩位男人眼睛含著淚水說﹕“You won’t believe how extraordinary this woman is.”(你不相信她是多麼超凡的女人啊!),因此他們知道她會有令人難忘的演出。所有她演出的票都立刻售完。這片DVD中有她演出的片段,她的歌聲真的非常美妙,因此我在網上找到而且訂購了她的兩張CD,都是她年青時錄的。
附註﹕願意讓名家指點你如何唱歌的,可以向陳牧師娘借看這張DVD。還有一張日文版供精通日文的兄姐看。
我收到在網路訂購的 Magda Olivero的錄音CD。為什麼以前從未聽過她呢?那是因為提芭蒂和卡拉絲名氣太大,遮蓋了別人的光彩。她在1933年開始演唱,1939年和歌王吉利同場演“Adriana Lecouvreur”,該劇作曲者 Cilea 認為她是最佳的Adriana,因此她幾乎唱遍了義大利所有歌劇院。兩年後她結了婚,同時放棄演唱生涯,才30歲。 9年後,已84歲的Cilea懇求她再出來唱,讓他有生之年至少再聽一遍她唱的Adriana。她猶豫了一些日子,終於次年(1951)重現江湖(Cilea已於1950年逝世),受到更廣大的歡迎。如片中所說,他以65歲高齡,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初演“托思卡”,唱完全劇後,受到觀眾熱烈鼓掌達半小時之久。此後她的歌唱生涯還繼續了數年。如果你的電腦能夠接收和播放音樂檔案,我可以電郵她唱的“為了藝術為了愛”、“那美好的一天”(蝴蝶夫人)和“請聽我細訴”(杜蘭沱公主)。送你的郵址到 “WTMAAR@LYNXCONNECT.com”即可。
當醫生的小女發高燒時
馬作忠
August, 2008
五十多年前我還在台灣時,就聽到民間流行的兩句台語:「病人怕瀉,醫生怕咳」﹝這兩句話以台語發音很押韻﹞。後來進了醫學院當醫學生,才知道為什麼。病人吃了壞東西拉肚子很痛苦,所以怕。醫生不怕是因為止瀉藥很有效,病人吃了立刻見效。但醫生對因感冒而來的乾咳很傷腦筋,因為那時候止嗽藥並不怎麼有效﹝除非是從鴉片而來的管制藥品﹞,雖然那是時間一到就會好﹝self-limited﹞的咳嗽,病人常識不足,常因此而換醫生,所以是醫生最怕的。
其實醫生最怕的也許是FUO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找不出原因的發燒。
葛理格‧妳卡美麗醫生﹝Greg Licameli, M.D.﹞是哈佛醫學院的耳鼻喉科助理教授,幾年前發生在他的小女兒身上的FUO是他的一場每次想起仍餘悸猶存的惡夢。
葛理格的妻子是護士,生有一男一女。當小女兒克拉滿週歲時,有一天發高燒到105度,她的小兒科醫生認為是病毒引起的。五天後她病癒正常。可是此後每三星期她又再發高燒,五天後恢復正常。經過幾次之後,醫生就認為不可能是普通的病毒在作祟,開始以為是細菌感染而來而使用抗生素,可是無效。後來看遍了葛理格所認識的醫生們,一點作用也沒有。又有一次,克拉發燒過高而抽筋,被送去哈佛附屬醫院急診處,作了頭部的MRI,並沒有發現不正常的地方。
一位感染病專家﹝Infectious Disease Specialist﹞以為克拉的問題在于“Cyclic Neutropenia”﹝週期性的白血球減少症﹞,一種少見的免疫障礙症,每21天左右白血球減少。可是血液檢驗結果證實不是。
一位小兒風濕症專家﹝Pediatric Rheumatologist﹞懷疑克拉得了“少年類風濕關節炎”﹝Juvenile Rheumatoid Arthritis﹞,也證實不是。
葛理格請教國家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基因專家,證實克拉的病不是“基因性發燒症候群”﹝Genetic Fever Syndrome﹞。
葛理格說他女兒的病症的特點在於週期性,每22天左右一定發作,常伴有喉痛和頸部淋巴腺腫大,惟一有效的藥是Prednisone﹝一種類固醇Steroid﹞,能在數小時內退燒,但11天後發燒症又重發,其週期性從22天減半到11天。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群醫束手無策。
遇到這種情形,在過去低科技時代,是上醫學圖書館翻閱醫學雜誌,看有無類似病症的報告論文。在現在的高科技時代,則用電腦上網去尋找,容易得多。
葛理格抱著一試的心情,在網上找到了15篇論文,發表於十多年前,有一種病症,簡稱為PFAPA,是下述症狀合起來的縮寫:Periodic Fever﹝週期性發燒﹞、Apothous ulcer﹝口部潰瘍﹞、Pharyngitis﹝喉痛﹞and Adenitis﹝淋巴腺腫﹞。此病症還有一個名稱:Marshall Syndrome﹝馬歇爾症候群﹞,以1978年首次報告此病的醫生為名。
葛理格發現他小女兒的病與PFAPA很相似。報告中的病童年齡小於5歲,突然發高燒,延續4到5天,每四到六星期發病一次,服藥房的退燒止痛的便藥無效。在燒退後到下次發病的期間,病童完全正常,也找不到發燒的原因。
來自義大利的一篇報告,有六位患此病症的病童,其中四位接受扁桃腺摘除手術,完全治好了此病,雖然他們的扁桃腺經病理的切片檢查都沒有感染的病變。
葛理格立刻覺得好笑,因為切除扁桃腺正好是他的飯碗﹝bread and butter,耳鼻喉醫生作得最多的手術是摘除扁桃腺的手術﹞。他向醫院建議這種週期性發燒的病童,以摘除扁桃腺來根治,經醫院的審查委員會﹝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見下註﹞通過。葛理格覺得他的小女兒應該在這些接受試驗的名單中。
其實葛理格也沒有把握摘除扁桃腺能治好克拉的病。在27位接受試驗性手術中,19個月大的克拉是最年幼的病童。手術後有26位病童包括克拉就沒有再發過病。克拉現年已6歲。
雖然扁桃腺摘除﹝Tonsilectomy﹞治好此病,但無人知道為什麼。根據葛理格的猜測,可能患此病的病童有過於敏感的免疫系統,使他們對扁桃腺中某種還不明的感染源過度反應而引起發燒、喉痛及淋巴腺腫大。
到目前為止,葛理格一共治過60位病童,最遠的來自加州,幾乎所有的病童都治癒。他相信患有此病的兒童,可能比我們知道的還多。此病症已廣為醫生們接受,雖然治療方法尚未。
葛理格常在想為何此病發生在他的小女兒身上?現在則覺得也許有它的理由.
註: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是美國每一醫院都必須有的委員會。除了審查所有研究計劃外,還審查所有手術和重病的病歷,以確定沒有不必要的手術和醫療上的錯誤或疏忽,以及改進的步驟。委員會所有記錄是醫院的機密,法院和律師都不能調閱。
兩個和尚和五位醫生
馬作忠
June, 2008
很多人聽過兩個和尚住在一起的故事,就是一個和尚獨住,自己挑水有水喝,兩個和尚住在一起就沒水喝了,因為兩人都以為對方會去挑水。至於五位醫生碰在一起呢?以下是真實的故事,我希望你碰不到任何一位,因為他們也以為別人會作而忘記了自己該怎麼作。
今年77歲的老太婆貝蒂,她的丈夫也退休了,退休之前是位產科醫生。貝蒂和很多老年人一樣,是個藥罐子,多年來每天都要服數種藥:降膽固醇、降血壓、抗糖尿病、甲狀腺和“心情”﹝Mood﹞藥﹝大概是抗狂躁症“Manic”或“Bipolar”﹞。
2006年3月,貝蒂得病毒性胃炎剛好,和兒子及媳婦去餐館午餐,在停車場無故跌倒,幸虧沒有受傷。不久雙手開始發抖。神精科醫生﹝Neurologist﹞認為她得了巴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建議她服藥,但她拒絕,因為不嚴重。可是三個月後,手抖越來越厲害,她只好服抗巴金森藥。不久,由於胃腸問題仍在,她的胃腸醫生﹝Gastroenterologist﹞在抽血檢驗後,又作了大腸鏡檢查﹝Colonoscopy﹞,沒發現不正常的地方。
當年8月,她去見精神科醫生﹝Psychiatrist﹞作例行檢查。同一時候,她的神經科醫生停掉昂貴的抗巴金森藥﹝每月500元﹞,改用兩種較便宜的藥來控制越來越嚴重的手發抖。醫生也搞不清楚她的手抖為何藥物無效?
當年12月,她去看內科醫生﹝Internist﹞,在抽血驗膽固醇和血糖後,他建議貝蒂再去看神經科醫生,讓他考慮一種開腦手術,放入類似心律調整器﹝Pace Maker﹞的器具,定時發出電流,刺激腦深部以壓制雙手不停的發抖。
兩星期後,貝蒂雙手抖得不能自己吃飯,也無法自己穿衣服,她丈夫﹝有過開心手術﹞覺得無法承受妻子越來越嚴重的病況,拿起電話打911求救,事後才知道這是九個月來他作的最正確的事。
他記得急診處醫生告訴他的第一句話:“病人血液中鋰濃度﹝Lithium Level﹞是2.1“。身為產科醫生的他也知道妻子是“鋰中毒”了,因為鋰濃度的有效濃度﹝Therapeutic Level﹞應該是0.5至1.2。
鋰的碳酸塩﹝Lithium Carbonate﹞是精神科醫生治療“心情障礙”﹝Mood Disorder﹞的藥,由於有效範圍狹窄,濃度太低無效,太高則中毒,所以必須以抽血驗其濃度來調節劑量﹝和糖尿病人必須驗血糖的道理相同﹞。血中鋰濃度超高時,病人依次會有手發抖、抽筋、神智不清、記憶衰退、昏迷甚至死亡。
貝蒂的丈夫立刻的反應是驚訝,接著覺得好笑,因為包括他在內,一共五位醫生:產科、神精科、胃腸科、內科和精神科作了多次檢查,居然沒有人要她抽血驗“鋰濃度” ,雖然知道她一直在服用鋰碳酸塩。她本來每年驗“鋰濃度”兩次,但最後一次是在跌倒前數月。胃腸病會使鋰濃度更高,尤其在老年人身上。她後來服用的抗巴金森病的藥會使鋰濃度更高。她的被認為是巴金森病的手發抖和腸的問題完全由於鋰中毒。那九個月中,如果任何一位醫生想到要驗“鋰濃度” ,就立刻知道貝蒂為何手發抖,她就省去9個月的診療、檢查和住院的費用,大約十萬元。
貝蒂在住院兩天後,就能夠自己吃飯,也能用Walker走路。她被轉去復健病房,數星期後完全康復回家。
她丈夫告訴其他四位醫生:“病人是鋰中毒” ,他們也都非常驚訝,其中一位醫生說:“我是想到過,但我以為別的醫生作過鋰濃度了,所以我就不再自找麻煩了”。他們最好別去當和尚,會渴死的。
面對這些應該去當和尚渴死的醫生,病人該怎麼辦?雖然貝蒂無奈地說:“我以為他們知到他們在作什麼” ,病人本身應該有點常識,至少要知道他們長期服用的藥物有什麼嚴重的副作用,一旦發生,就應該回去告訴醫生你的懷疑﹝提醒醫生,讓他別立刻就以為是新的病症﹞。如果須定期抽血檢驗,絕對不要忽略。貝蒂自己應該知道服用鋰碳酸塩的副作用是手發抖,而且不應該不繼續作鋰濃度的血液檢驗。
歌劇現場傳播
第8季(2013-2014)
馬作忠
September, 2013
紐約大都會歌劇團﹝Metropolitan Opera﹞於2006年開始,選擇數場星期六午場的演出,以高晰度技術﹝High Density,簡稱HD﹞,同步傳播到美、加和世界各國有上述高科技設備的電影院。今年第8季的歌劇,有下列10部:
1. Tchaikovsky's Eugene Onegin
2013年10月5日, 中午12:55 (東部時間)
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 1840-1893﹞所作的歌劇” 尤金. 歐納金”,1879年首演於莫斯科。一位情竇初開的少女,一見鍾情於一位年青的訪客尤金,大膽地寫一封情書給他。他不領情,反而向她說教。後來她嫁了年紀大她很多的元帥而成為貴族夫人,幾年後當他來元帥府參加派對時,發現元帥夫人是舊識,他想吃回頭草,苦苦哀求,她雖為所動,但告訴他雖然仍舊愛他,但她不願傷害和離開現在的丈夫。
2. Shostakovich's The Nose
2013年10月26日, 中午12:55 (東部時間)
俄國作曲家修斯塔克維治 (Dmitri Shostakovich 1896 - 1975) 所作的歌劇”鼻子”, 1930年首演於聖彼得堡, 1964年再演於義大利佛羅倫斯. 鼻子是耳鼻喉科 (ENT) 醫師的領域, 怎麼跑到歌劇裡了? 它還是根據俄羅斯著名的故事呢!
一位低等的公務員, 早上睡醒, 發現他的鼻子失蹤 (昨晚被理髮師不小心割斷, 拿出去想丟到河裡, 却被警察逮捕 ), 如何找到出去旅遊的鼻子, 鼻歸原主的經過, 就是這部歌劇的故事. 我從不喜歡20世紀的音樂, 所以你無法拉我去看的
3. Puccini's Tosca
2013年11月9日, 中午12:55 (東部時間)
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所作的歌劇”托斯卡”,1900年首演於羅馬。
托斯卡是一位有點名氣的演員,和畫家相愛。畫家窩藏越獄的逃犯被警長知道。警長藉故要處死畫家,逼托斯卡以身體交換男友的生命和自由。托斯卡只好答應,但趁機刺死警長,拿了通行證,趕到獄中見男友說他們自由了,不過他還是必須經過行刑步驟,但那是假的。誰知那根本就是真的,托斯卡發現上當,男友真的死了,士兵又來捕捉她,就從高牆跳下身亡。劇中托斯卡的“為了藝術為了愛”﹝Vissi d'Arte…﹞和畫家的燦爛星光﹝E lucevan le stelle﹞都很著名。1993年我們去莫斯科看過, 1994年又在紐約看, 是歌王Luciano Pavarotti唱的.
4. Verdi's Falstaff
2013年12月14日, 中午12:55 (東部時間)
是義大利作曲家韋爾地﹝Giuseppe Verdi, 1813-1901﹞74歲時寫的最後一部作品, 1893年首演於米蘭 (Milan) . 取材自莎士比亞‧戲劇” 温莎的快樂主婦”(Merry Wives of Windsor). 身材魁梧的John Falstaff 雖然有爵士 (Sir)的頭衍, 却是個流氓. 因揮霍過度而缺錢, 乃打两位富婆的主意, 寫了两封情書給她們. 两人接到情書一起拆閱, 發現內容居然一模一樣, 怒不可遏而設計作弄和懲罰他. 當然也牽扯到两位丈夫和一位女兒趁機交男友, 所以是歌劇中少有的喜劇.
5. Dvořák's Rusalka
2014年2月8日, 中午12:55 (東部時間)
捷克作曲家德佛扎克(Antonin Dvorak 1841-1904)最有名的作品是“新世界交響曲”。他的歌劇”盧莎卡” 1901年首演於布拉格(Prague). 盧莎卡是住在湖裡的水仙, 愛上來湖邊森林打獵的英俊王子. 她唱” 月亮之歌”,向月亮吐露內心的秘密, 然後求女巫作法, 將她变成美女, 和王子相愛. 全不在乎條件是她變成啞巴, 而且他如愛情不忠, 倆人都會死亡. 王子和他結婚,後來愛上一位外國公主. 她傷心回到湖邊, 求女巫免死之法, 女巫給她匕首說只有親手刺死他, 才能得救. 她把匕首丟掉湖裡,寧願自己受苦受難,接受處罰而 讓他快樂.
當晚王子打獵追一隻小鹿來到湖邊, 感 覺察到她在而叫她, 她出現責問他的不忠, 他求恕還求再吻她一次. 她說那會使他死亡. 他還是吻了她, 死在她懷抱中. 她感謝他讓她嚐到人類的愛, 即使因此而永沈湖底.
6. Borodin's Prince Igor
2014年3月1日, 中午12:00 (東部時間)
俄國作曲家波洛丁(Igor Borodin 1804 - 1857) 是一位科學家, 一邊作實驗, 一邊寫這部歌劇” 伊哥王子”. 1909年首演於聖彼得堡. 故事發生於12世紀, 和中國春秋戰國相似, 鄰國間經常打仗. 這一天發生日蝕, 被認為不祥, 伊哥王子還是帶着兒子和軍隊出征, 攻打隣國, 留下王妃和小舅子坐鎮. 小舅子好色, 喜抓年青少女, 很傷姊姊的腦筋.
伊哥王子和兒子因戰敗被俘, 但被待為上賓, 兒子還暗中和隣國公主戀愛. 伊哥王子拒絕隣國國王結盟的建議, 後來趁機帶兒子逃離, 在追兵追趕中兒子跌倒被捕回(後來還和隣國公主結婚). 伊哥王子在王妃每天等待中終於回到家了.
歌劇中隣國少女的舞蹈曲 (Polovtsian Dances, 有或無合唱), 常單獨在音樂廳演出.
7. Massenet's Werther
2014年3月15日, 中午12:55 (東部時間)
法國作曲家馬斯奈﹝Jules Masssenet 1842-1912﹞所作的歌劇” 維哲”, 1892年首演於維也納, ‧維哲是男主角的名字, 23歲. 和地方官的長女佳洛 (Charlotte, 20歲) 相見而鍾情, 佳洛喪母, 母親生前已將她許配給另一男子, 她不願違背而嫁給亞伯(Albert). 維哲無法忘情, 再度來見佳洛後持槍自殺, 佳洛聞訊趕來, 他拒絕送醫, 但得到她一吻而死. 1978年10月21日, 我們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看, 是Placido Domingo 唱 Werther, Elena Obraztsova 唱 Charlotte.
8. Puccini's La Bohème
2014年4月5日, 中午12:55 (東部時間)
義大利作曲家普啟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最著名的歌劇是“La Boheme”, 中譯名是“藝術家的生涯”,完全是根據歌劇的故事內容而來的意譯。1896年首演於義大利Turin. 以巴黎拉丁區的一群藝術工作者為對象,普啟尼真摯地描繪出他們的性格與生活。在藝術與麵包,金錢和愛情的關係中探討人性,全劇充滿辛酸喜悅、笑聲淚痕。
戲是從四個窮波希 米亞人,住在窄小的閣樓裡說起。雖已是聖誕前夕,藝術家們一文不名,毫無佳節中應有的喜悅,但他們依然縱情談笑,苦中作樂。詩人魯道夫因為房中無火,把部 份文稿拿來生火取暖,畫家瑪塞洛凍得呵著手作畫。哲學家格林還諷刺地說著俏皮話,等到音樂家申納賺了錢回來,大家立刻下樓, 到酒吧大吃大喝過節去。
畫家、音樂家、哲學家先下了樓,詩人說要等一會寫完一段落後才來。這時一位清秀的鄰女走進房來借火柴點灯, 詩人故意吹熄火燭, 在地上摸索幫她找鎖匙, 踫到她的手, 唱”妳好冷的手”,接看她唱“我的名字叫咪咪” , 魯道夫愛上了咪咪。於是他把她帶到咖啡館去與另外三位朋友見面,共渡聖誕。
在咖啡店裡,五個人歡天喜地的玩著,忽然畫家的舊情人來了─這位風情萬種的苗賽達小姐是和當地一位闊老頭子手挽著手走進來的,但一見到年青瀟洒的瑪塞洛後,竟而舊情復熾,唱”苗賽達的華爾茲舞”, 然後打發走了老頭子,兩人又重歸於好.
但是好夢難長,咪 咪與魯道夫吵翻了。文靜帶病的咪咪不能適應魯道夫的狂狷性格,於是兩個人在「未免仍有情」的狀況下淒然分手。而另一對呢?因畫家看不慣苗賽達依然常和別的 男人眉來眼去,在大吵一頓之後,也竟效于飛,結果咪咪與苗賽達都離開了,小樓上的四個藝術家重回到過去的寂寞裡。
後來有一天,忽 然苗賽達扶著咪咪來了,說她正身染沉疴,而剛被一個男人所遺棄。事實上,咪咪與苗賽達之離去,純然是雙方感情衝動使然。他倆﹝詩人與畫家﹞內心還是絜念與 鍾愛著她們,因而這兩人此番突然回來,一切前嫌立刻盡釋。咪咪既然有病,延醫診治要緊,於是畫家去請醫生,哲學家脫下外套去變錢,苗賽達也搞下耳環悄悄地 塞給畫家,要他賣掉後買點吃的東西給咪咪。因為他們家裡實在窮得連咖啡都沒有了。這時咪咪倒在詩人懷中,兩人情話綿綿,悔道當初。可是當畫家把需要的東西 都買回來時,咪咪不幸已撒手塵寰了。
小屋裡的冷暗更甚,顯得益發悲切淒凉,大家沉疼地禱告著或啜泣著,魯道夫最後終於忍耐不住,撫屍痛哭。在喊著「咪咪!咪咪!」聲中,幕急落。
這是我1965年到歌劇院看的第一部歌劇.
9. Mozart's Cost fan tutte
2014年4月26日, 中午12:55 (東部時間)
樂聖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 所作的歌劇”女人皆如此” (Cosi fan tutte), 1790年首演於維也納. 全劇只有6位人物, 两姐妹和她們的軍官未婚夫, 一位玩世不恭的老人和女僕. 老人和两位軍官打賭說女人不會對他們忠貞的.
两位軍官藉口出征,却喬裝成外國人, 回來追求朋友的未婚妻, 後來在舉行婚禮前消失, 再以原來的模樣出現, 指責她們的不貞. 結局是一切都得到原諒. 据說這是當時的常實人實事. 故事也許荒唐, 女人很敏感, 怎麼會認不出自己的未婚夫(不管如何喬妝)? 不過音樂是美妙無比.
10. Rossini's La Cenerentola
2014年5月10日, 中午12:55 (東部時間)
義大利作曲家羅尼西(Giacchino Rossini 1792 - 1868) 的“灰姑娘”, 1817年首演於羅馬. 除了後母變成後父之外, 故事類似” 灰姑娘” (Cinderella). 其序曲和終場前的詠嘆調都很動聽. 1976年美國慶祝建國兩百週年, 義大利米蘭歌劇團(La Scala) 曾來華盛頓演出這部歌劇, 我們有幸在場聆賞.
大都會歌劇院還沒有Encore(再映)的日期,不過那是18天後星期三當地時間晚上6點半.
以下是華府地區去年傳播的電影院,今年大概也是一樣,其他地區請上網去找:www.metopera.org,按HD Live。
AMC Mazza Gallerie 7
5300 Wisconsin Ave. NW
Washington, DC 20015
202-537-9551
Germantown 14
20000 Century Blvd.
Germantown, MD 20874
301-916-9235
AMC Tyson's Corner 16
7850 Tyson Corner Ctr.
McLean, VA 22102
703-734-6212
Ballston Commons 12
671 N. Glebe Rd.
Arlington, VA 22203
703-527-9730
AMC Hoffman 22
206 Swamp Fox Rd.
Alexandria, VA 22314
703-236-1083
Fairfax Towne Center
4110 West Ox Rd. Ste 12110
Fairfax, VA 22033
703-591-4994
史特拉文斯基和春之祭礼
馬作忠
March, 2013
一百年前 (1913) 的 5 月, 俄國人作曲家史特拉文斯基 (Igor Stravinsky 1882 - 1971 ) 作了第三首芭蕾舞曲 La Sacred du Printemps (英文譯成 “The Rite of The Spring”, 華文譯為 “春之祭禮”). 在法國巴黎首演時, 引發觀眾的暴動, 破壞座椅, 甚至打架. 不過引起暴動的原因是舞蹈而不是音樂 (在亂哄哄氣氛中, 人們根本聽不清音樂). 巴黎的觀眾, 習慣於” 天鵝湖” 和 “胡桃鉗” 的優雅舞姿和旋轉, 不能接受新潮的舞蹈如跺脚的動作.
一年後該曲在交響樂廳再度演奏時, 非常成功, 被認為現代音樂的開始. 作曲家自己也說這首樂曲適合在音樂廳演奏, 而非在劇場.
自從1955年在台灣大學當大一新鮮人開始,五十多年來我早就聽熟了很多的古典音樂和歌劇, 我並不喜歡 20 世紀以後的音樂. 不過有些樂曲和歌劇, 聽熟了也會喜歡, 這一首“春之祭禮”, 就是如此, 因為出現在電影院上映的卡通片“幻想”(“Fantasia”),這是狄斯耐(Disney)公司的影片,1940年製的,好像每五年就在電影院演,在美國每次上演時我都去看,因為我喜歡在電影院聽高級音響以及看和音樂配合得天衣無縫的各種動物的動作,真是百看不厭. 我曾在華府地區書友會介紹過. “春之祭禮” 在 “幻想”(“Fantasia”)中卻是關於盤古開天闢地和進化論, 從單細胞動物到恐龍的絕種.
最近我發現網路上的”油管”(YouTube”(WWW.YouTube.com) 能够找到幾乎任何資訊, 所以介紹樂曲和影片時, 就不須附上DVD了. 大家可按下列連線在網上看.
首先介紹一百年前在法國巴黎首演時的舞蹈, 你看了會和隣座觀眾打架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Uk8T-M6IdE
這是在音樂廳的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UJOaGIhG7A
這是出現在電影院上映的卡通片“幻想”(“Fantasia”),狄斯耐(Disney)公司的影片,1940年製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dn1T5k9ST4
Subscribe to:
Posts (Atom)